后“阳光玫瑰”时代是一个在中国葡萄产业内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形象地概括了阳光玫瑰葡萄在我国经历的惊艳亮相、价格巅峰、市场热捧、迅速扩张、品质分化、价格滑坡、产业调整的跌宕历程。阳光玫瑰从“葡萄贵族”到“平民水果”历时约十年,当前中国葡萄产业可以认为处于后“阳光玫瑰”时代。这个阶段,市场热度减退、高额利润不再、野蛮增长终结,但不可否认阳光玫瑰的确是一个优秀的葡萄品种,且目前国内尚有百万亩之多的种植面积。对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是探索阳光玫瑰葡萄在我国未来发展之路的必须,也是避免产业再次出现类似困境的必须。
阳光玫瑰能迅速成为中国葡萄市场的现象级明星品种,受到种植户、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得益于该品种优异的商品性状:无核、大粒、脆甜、玫瑰香气、耐储运,这些性状表现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关于我国居民对鲜食葡萄感官属性偏好的调研结果一致(多数消费者偏好无核/无籽、中大果粒、有香气的葡萄)。这启发我们:在消费驱动的水果市场中,葡萄品种选育目标的确要充分重视消费者偏好和变化趋势,均衡考虑种植户、经销商和消费者等不同主体的共同目标。
阳光玫瑰葡萄之所以出现价格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种植面积扩张,产能迅速增长,供给超过市场对“高端葡萄”的消化潜能,非稀缺性必然削弱高额溢价,导致价格回归;第二,品质分化,部分产区和种植户片面追求早熟、高产、大粒,忽略了品质把控,导致大量风味寡淡、香气不足、不具备阳光玫瑰葡萄“香、甜、脆”典型特征的低质果进入市场流通,损害了品种形象,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后“阳光玫瑰”时代,行业进入洗牌和调整阶段。果品品质不佳、效益不好的产区和生产者必将成为“洗牌”的主要对象,在滞销、亏损的压力下将退出竞争;在气候、熟期、品控、营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区和生产者则可继续深耕阳光玫瑰葡萄行业,但需要坚持控产提质、科学管理、完熟采收、打造品牌、降低成本、保证果品品质和风味,以稳定优良的品质和合适的价位区间吸引消费者回归;追求高端和高价的产区和生产主体,则要积极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凸显品牌阳光玫瑰葡萄的优质化和差异化特性,以品种打造品牌,以品牌保证品质,以品质保障溢价,实现品种、品牌、品质“三位一体”的优质葡萄鲜果供应。
阳光玫瑰热潮的降温也启发我们:中国葡萄产业必须以产品多元化、品质化为发展目标,重新定位产业格局和发展策略,走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资本和技术积累成熟的产区可以选择技术密集型发展路线,以新品种、新技术、高标准、错季上市、品牌化为特色,满足高端市场和新兴消费需求,并引领新品种扩散和技术扩散,实现高利润;长三角、珠三角等靠近高净值消费群体、产业规模偏小的产区可以选择特色化、精品化园艺模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优良品种,精细管理,生产高品质果品就近供应市场,实现优质优价;产业规模偏大的传统产区则可以选择成本导向型发展路线,主要定位大众消费,降低生产成本,平衡成本和品质,以性价比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理想经济效益。
此外,随着阳光玫瑰价格走低,妮娜皇后、黑皇、浪漫红颜、甜蜜蓝宝石等葡萄品种热度逐渐升高。一定要吸取阳光玫瑰发展周期的教训,各产区在品种选择上,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风,而应充分评估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营销能力,选择能最大化利用本地优势的特色优良品种;管理部门、技术专家、行业协会等主体需加大对产业的监测和预警力度,确保新的优良品种保持适度规模,警惕无序扩张。阳光玫瑰的兴衰证明:“品质为王”永远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铁律,没有可持续的品质把控,任何“爆款”终将昙花一现。好品种必须与好品质同向同行,产业要从长期主义和匠心精神出发,在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成熟度控制和适时采收等环节配套成熟技术体系,保证优良品种的优秀品质,真正端好我们自己的“果盘子”。(冯建英 穆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