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全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走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墙上的巨幅标语总能让初次到访的客人侧目:“好大的口气!”
不过,任谁只要到葡萄园里走一遭,离开时,进村时的“怀疑”已悄然化作由衷的赞叹:果园村有硬实力!几十个葡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现代化的果园设施渐次铺展,天南地北的客商早早进了村。这里的葡萄,可不是靠“吹”出来的。
果园村的故事是彭山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的缩影,全区2.3万亩鲜食葡萄产值达5.9亿元,亩均产值超2.5万元,被业内誉为“南方葡萄栽培标杆”,取经团络绎不绝,连来自“葡萄之乡”吐鲁番的访客都惊叹“居然能这样种葡萄”。即使在阳光玫瑰等热门葡萄种类遭遇“滑铁卢”,市场行情下行之时,彭山葡萄产业仍然充满勃勃生机。
葡萄之于彭山,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先天不足”。彭山葡萄的发展故事,绝对是一个依靠科技和执着书写的励志样本!盛夏的彭山,满是葡萄的香甜。在这醉人的芬芳中,记者走进彭山,探寻这“甜蜜水果”背后的生动实践。
南方葡萄难成势?
科技改变命运,彭山人偏偏说“不”
“你看,这张是2007年拍的照片,当时还是竹木小棚,现在都换成钢架大棚了。”58岁的张咸成从办公室的铁皮柜里翻出一沓泛黄的档案。照片里的葡萄架低矮简陋,薄膜上还沾着泥点。自1988年分配到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工作,张咸成便与葡萄结缘,亲历了彭山葡萄产业如何通过技术钻研成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
“南方普遍高温高湿,欧亚种葡萄刚挂果就可能被霜霉病吞噬,一场雨就能烂掉全年希望。”张咸成回忆,曾经业内普遍不看好南方葡萄发展前景。但执着的彭山人偏不服气。20世纪90年代,为破解种植难题,彭山提出探索避雨栽培技术,一场“马拉松式”的技术攻关由此展开。
最初的试验像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专家和种植户不断总结试验,逐渐琢磨出‘1.4米以上结果’这一技术要点,通过把结果部位提高,远离地面潮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咸成说。
技术迭代在一次次试错中推进。2007年,“两张膜、两根管、一张网”的标准化技术成型——避雨膜防雨水、地膜保墒;滴灌管控水肥、喷药管防病害;防虫网阻虫害。张咸成记得,当时杨志明等种植户带头尝试,“有人嫌搭棚贵,说‘还没见葡萄先花钱’,结果那年试种的亩产效益极高,大家才跟着学。”说起当年大获成功的场景,张咸成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如今技术早已升级。在新泰康葡萄园,“80后”貟少平正用手机查看物联网数据:“土壤湿度28%,该滴灌了;棚内温度32摄氏度,得开侧窗通风。”这个文静的年轻人皮肤黝黑,有着常年在田间地头的印记。园艺专业出身的他,2022年接手管理300亩葡萄园时,发现部分苗木“自私”地疯长枝叶却怠于结果。“树看着挺好,一到挂果关键期就衰败。”貟少平打算砍掉劣苗,换上更适应当地土壤的优质种苗,并自创“3331施肥法”:3分有机肥、3分化合肥、3分特肥加1分叶面肥,精准调配养分。土壤健康被他置于首位,本地油菜籽油枯、黄豆发酵的有机肥成为果园新宠。
彭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卓柯告诉记者,11次斩获全国学会金奖的彭山葡萄,对技术的不懈努力在行业内有口皆碑,被誉为“南方葡萄栽培标杆”。你若来彭山葡萄园走走,和这里的种植户聊一聊,一定会发现这里的农民几乎个个都是“技术大牛”,“避雨栽培”“控产提质”等关键技术说得头头是道。
“大园区+小业主”
一张网,兜起更多果农的致富梦
技术突破的星火,如何燎原?彭山的答案是:“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太弱,规模太小又没效益。”亲历产业发展的张咸成一语道破关键。为此,政府划定以果园村为代表的核心产业园区,引入业主时主导“30亩至50亩”的适度规模,切忌盲目“垒大户”。园区化身“超级服务商”,提供土地整合、基础设施、技术推广等支持,小业主则专注生产。
葡萄产业“领头羊”杨志明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更是推动者。2014年,他和4户农户在马林村组成“生产联盟”,经营200多亩葡萄园。“我提供苗种和技术,他们负责种植,采收后统一销售。”杨志明说。这种“能人带头、生产抱团”的模式,让马林村很快跟上了产业发展的脚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0元涨到3.5万元。
“李大哥,我们这边对接好销路了,你家葡萄不愁卖。”在彭山区果业商会办公室,会长赵德华挂了电话,桌上的通讯录记录着600多户种植户的联系方式。“以前种葡萄的农户各管一块,现在‘大园区小业主’,大家拧成一股绳。”赵德华说。
园区不定期邀请葡萄种植能手分享种植经验,逐渐走出一批以杨志明为代表的“明星”讲师。“每次他们主讲,不仅本地果农捧场,就连周边乐山、绵阳、德阳的农户都自发赶来,能坐100多人!”在赵德华口中,这些人就是彭山葡萄产业的“定盘星”。
如今,越来越多的彭山果农,带着成熟的避雨栽培、滴灌、数据监测技术,到更适宜葡萄生长的四川西昌、云南建水等地建园发展。“彭山技术就是这些新建园的品质背书,受采购商认可。”赵德华十分自豪。
从土地集约到技术共享,从本地互助到跨域带动,“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编织了一张韧性十足的产业网络。它让“杨志明”们的技术突破不再是孤岛,让貟少平的科技实践有了落地土壤,最终凝聚成彭山葡萄抗衡先天不足、搏击广阔市场的协作力量。
行情下行也不慌
彭山葡萄园凭啥“领着市场跑”?
“阳光玫瑰行情下行?我们的果还是12元一斤。”貟少平的自信,来自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今年7月9日,他就开始组织采收,比同行早一周,抢占了高价窗口;通过预冷处理,葡萄货架期延长至15天,能远销北京、上海。在他看来,敏锐踏准市场节拍的精品化战略是必要的。
品种迭代是彭山踩准市场节拍的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选巨峰,因它“耐湿热”适配本地气候;90年代换红地球,看重其“耐储运”能叩开全国市场。“红地球在冷库能放近一年,提起来都不掉粒。”张咸成的话,道出耐储品种对打开销路的关键。2015年前后,市场转向高品质鲜食,彭山果农迅速切换赛道,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遍地开花。
但品种只是基础,真正让市场折服的是彭山对果品质量的极致把控。尤其是面对近年来阳光玫瑰全国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的挑战,“彭山的答案是做精做深,实施精品化战略。”赵德华说。
在新泰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葡萄要过“多重关卡”:糖度必须达到15度以上,单粒重、串重、穗形都有标准;凌晨低温采摘后立刻预冷,冷链车全程温控直供高端商超。“采购商愿出高价,就为稳定品质。”貟少平的话点出关键——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市场跑”,彭山葡萄用技术筑牢了品质根基,正用品牌打开溢价空间。
彭山葡萄的故事证明: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即使“天生劣势”,也能“振翅高飞”。正如貟少平所说:“我们不是天生会种葡萄,只是比别人多琢磨了一些,多坚持了一点。”(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