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作为传统的灌溉农业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是首批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机制,在培养现代种业技术人才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突出成效。
2023年11月26日,全国种业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上下游企业等98家单位,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成立了全国现代种业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制定建设方案,破解育种技术难题,加快实现种业振兴。
资源共享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夏天,来自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成国峰,到酒泉芯农研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在为期6个月的岗位实习中,师傅手把手地教,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很大。”成国峰说。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军介绍,学院聚焦优势资源,校企协同培育种业新质人才,推进人才培养与行业生产融通、岗位训练与技能大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互联,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
——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和标准。依托共同体整合优质资源,升级建设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开发冈比亚国家农作物种植技术员(NTA4)标准;建成《戈壁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等4门甘肃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
——创新技能融通人才培养。建成设施蔬菜生产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试点3个,强化专业融合岗位技能培养。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近两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甘肃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产教融合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许军介绍,通过完善共同体内人才互兼、互聘、共育、共享的统筹机制,打造了现代种业技术专业教学、籽用南瓜新品种选育、特色作物育种研究、戈壁农业产业发展四个创新团队,融合最新人才标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通盘筹划再现情境教学,拓展“伴耕伴读”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夯实种业技术人才培养根基。
学院牵头组建“行业能工巧匠+院所专家+专业教师”的科技服务团队,打造“教室+技术+网络+实践”四维技术培训课堂,开展技术推广、经验交流、成果提炼;实施“科技进村送企”等服务项目,为产业发展输送新理念、提供新技术,助力科技兴农、乡村振兴。
与敦煌种业共建产业学院,组建博士科技创新团队1个,为20余家龙头企业破题解决瓶颈问题,开展涉农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超2300人次/年。
科教融汇 打造种业技术创新平台
今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企业满意度超过95%。
全国现代种业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后,学校持续投入资金,建成组培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集教学、科研、实践、生产“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共同体内成员单位联建联用,构建“团队融合、项目融合、资源融合、管理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全国现代种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技术创新赋能种业高效发展。
“学校将紧紧围绕‘新双高’创建计划,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志军说。(董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