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网友关注。公告显示,该校总务处计划招聘1名膳食管理办公室管理岗人员。岗位任务包括“负责菜品开发、规划、核价、烹饪、第一/二课堂等文化建设”等。其中,“博士学历”“烹饪”等表述引发不少网友讨论:高校食堂岗位也要博士学历了?(5月22日澎湃新闻)
面对东南大学的招聘公告,有网友戏称“高校食堂也要卷博士了”,更有声音质疑这是“人才高消费”。细看岗位职责——负责菜品开发、核价、餐饮质量监管及文化建设,这显然不是招“掌勺大厨”,而是招食堂系统的专业管理者。当高等教育机构将餐饮服务纳入专业化管理体系,博士学历的要求恰恰折射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层次需求。
该岗位明确要求食品、营养或烹饪相关专业背景,这与传统认知中“食堂师傅”的职业画像截然不同。现代高校食堂早已超越“大锅饭”时代,需应对食品安全监管、营养配比科学化、成本精细化管理等多重挑战。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日均供餐超2万人次,其餐饮系统复杂程度不亚于中型连锁企业。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膳食管理部门,同样由食品科学博士领衔,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将这类专业岗位与“炒菜”画等号,实则是用旧眼光看待新业态。
18万元年薪的科员岗位要求博士学历,并非“学历通胀”。公告中“择优纳入事业编制”的条款,更增加了该岗位的吸引力,也从侧面说明了该岗位对于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当前高校食堂普遍面临物价波动、外包监管、舆情应对等压力,南京某高校就曾因“鸭脖鼠头”事件陷入公关危机。具备科研素养的管理者,更能建立标准化流程和风险预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20余年,正需要这类复合型人才搭建现代化管理体系。
舆论争议的本质,是社会对博士就业方向的固有想象。很显然,随着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学历的普遍提高,尤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博士进入应用领域实属常态。据统计,我国2023年食品安全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达80万,其中高校系统占比12%。与其质疑“博士该不该进食堂”,不如关注如何让专业人才在细分领域创造价值。
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服务升级的需求,也映照着人才评价体系的变迁。北大硕士生当城管、复旦博士任教幼儿园,或许不是高学历者“下沉”了,而是社会各领域对专业化的需求“上升”了。在精细化治理成为共识的今天,让博士去管理一校之膳食,何尝不是对“民以食为天”的郑重对待?(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