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汤子婕 李旭红 周子睿 记者胡毅)七月七的湖北建始县,青山含黛,硒土生金。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的旅程,在富硒大地上展开以食品科普“五进”为线索的实践活动。从企业车间的实地学习,到快检台前的亲身操作,到乡村地头的访学调研,再到暑期课堂的知识科普,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书写着食品人守护安全、助力振兴的青春答卷。
走进乡村:让食安知识“沾泥土、带露珠”
午后的大树垭村烈日炎炎,实践团分成两队穿梭在农家院落,成员们和农户们进行“1对1”食品安全知识问卷调研,同时向农户们分享食品安全小知识。在走访过程中,大树垭村村民黄大爷提及夏日酷暑难耐,团队成员向其推荐了绿豆汤和菊花茶等清凉饮品,可以帮助在夏日酷暑清热降火,缓解燥热感。
团队在大树垭村对当地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周子睿 摄)
在调查途中,同在大树垭村进行对口帮扶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侯焘副教授一行勉励实践团应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课本中的知识成为守护食品安全的有力工具。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向队员进行慰问(周子睿 摄)
“太阳当空照,早餐要吃好……”在大树垭村村民委员会的暑期托管班里,实践团成员李旭红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活泼的食品知识科普,通过互动问答和趣味童谣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健康早餐知识。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切实有用的知识,实践团也增长了食品科普的经验与能力。科普宣讲结束后,侯焘老师首先对实践团的科普效果表示了肯定,随后提出了要求与期待:“同学们在后续的宣讲中要提前做好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结合科普对象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做有针对性的科普。”侯老师的指导将有效帮助同学们在未来做“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的食品科普。
课堂上同学积极发言(周子睿 摄)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与同行老师针对大树垭村发展进行探讨(周子睿 摄)
踏进企业:校企协同激活产业“新动能”
“同学们,我们的品牌成立于2004年,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的土家特色富硒企业,靠的就是对土家族腊肉非遗工艺的坚守的善用。”7月7日上午,湖北晓姚农夫硒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黄静经理向来访的同学们介绍。实践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重点调研了解了原料筛选、腌制、熏制、包装等生产环节,特别对非遗腊肉制作中的熏制工艺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华中农业大学重点帮扶企业,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徐晓云教授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针对腊肉加工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展开攻关,成功改善传统熏制工艺,提高招牌富硒腊肉品质。
晓姚农夫有限公司职员向队员展示产品(周子睿 摄)
下午,在湖北省伊尹食品有限公司,预制菜生产线正上演“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我们采用28小时低温慢烘工艺,配合天然香辛料回润,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与风味。”郑厂长介绍到目前工厂的创新技术。当提及武昌鱼肌间刺影响消费体验的难题,实践团队现场分享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研发的无肌间刺武昌鱼,为产品改良提供新思路。7月8日,在食达好农产品工贸有限公司,田秘主任向实践团队介绍道:“华农的专家帮我们改良了酱腌菜的发酵工艺,让亚硝酸盐含量再降 30%,让我们的产品质量更高。”
伊尹食品有限公司郑果向队员解释生产车间原理与功能(周子睿 摄)
华中农业大学与建始县当地典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为校企合作、科技赋能的典型案例。从非遗工艺升级到现代技术应用,校企协同正为建始富硒产业新升级注入“科技基因”。
行进商超:用严谨科学守护群众“菜篮子”
7月8日午后,在建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罗琲的指导下,实践团在广润集贸市场完成了快检的样品抽样。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按照步骤提示进行快检操作:取1克蔬菜样本,剪成1厘米……仪器启动,光束穿透比色皿,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正解码着食材的“安全基因”。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专业监管+社会参与”的力量。 “原来菜市场的安全密码藏在这些步骤里,我们食品人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份菜篮子都装着安心。”实践团成员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工2301班的李彤感慨到。
快检(周子睿 摄)
实践团队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市场商户已渐渐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抽样,这种观念转变,源于监管部门长期的科普与行动——定期组织商户培训、开展 “食安课堂”进社区,让“人人关心食安”成为社会共识。
三天实践,从乡村宣讲的“零距离”互动,到企业车间的“产学研”融合,再到市场快检的迅速检测,华中农业大学实践团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诠释着食品学科的使命担当。活动期间,建始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向异之主动向实践团队介绍建始县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态势及主要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此次实践,既是食品科学学科优势的“落地检验”,也是青年学子扎根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把课堂搬到市场、乡村、企业,让专业知识变成守护食品安全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