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张阳阳)7 月 11 日,《中国烧麦文化研究》专刊出版暨《巴彦淖尔晚报》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在内蒙古文学馆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吸引了 50 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及新闻工作者参与,众人围绕烧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展开了深入交流。座谈会由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哈达主持。
会上,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田明、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牛银祥分别致辞。他们纷纷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以及对烧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专刊发布仪式上,首先进行了《中国烧麦文化研究》专刊揭幕仪式。随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田明为该项目主持人殷福军颁发了结题证书。殷福军详细介绍了《中国烧麦文化研究》专刊的编纂意义与学术亮点。
据悉,《中国烧麦文化研究》专刊由《巴彦淖尔晚报》精心策划推出,是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规划重大科研项目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北疆文化研究工程 —— 以‘烧麦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话语叙事为视角” 的研究成果。
该专刊的编纂意义重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层面,它汇聚了 34 位课题组成员的 27 篇学术成果,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烧麦文化,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详实的记录。在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构建层面,多篇成果揭示了烧麦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术研究与发展层面,专刊整合了多学科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对烧麦文化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学术探索。在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层面,它为地方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同时,专刊还有诸多学术亮点。它采用多元视角进行综合研究,从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展开全方位探索。例如,张盈馨基于 17 部典籍分析了宋至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烧卖的饮食文化记载及用词流变;卢昕业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深挖烧麦文化底蕴;张斌对内蒙古地区烧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李晗菲论述了烧麦文化中体现的民族交融;桂璐璐探究了 “烧麦制作技艺” 的时代化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哈达思考了如何以打造 “中国烧麦之城” 餐饮文化品牌推进 “北疆品牌之都” 建设;李宝雄等多位作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烧麦的文化内蕴进行了解读。
座谈会上,学者们对专刊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也为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专刊发布仪式后举行了签约仪式。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人才库》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将构建一个全面、专业、高效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人才信息平台,充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人才的风采与成就,提升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将为烧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签约仪式结束后,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随即拉开帷幕。刘晓峰、代林、黄薇、武高明、宋和平、郝文强、王海梅、刘尧晔等众多嘉宾齐聚一堂,积极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文化领域的学者们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烧麦文化的研究价值展开探讨。黄薇教授结合文学领域的研究经验,称赞专刊中对古代文学作品里烧麦记载的挖掘,为饮食文化与文学研究搭建了桥梁;武高明院长则从历史文物与民俗传承的角度,肯定了专刊对烧麦文化历史脉络梳理的严谨性,认为其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
关注地方发展的嘉宾们聚焦专刊与地方文化传播的关联。宋和平结合工商联工作,谈到专刊对烧麦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建议进一步推动烧麦文化与地方经济融合;郝文强从党史地方志研究角度出发,希望专刊能为地方史志中饮食文化部分的补充提供参考。
文艺评论界与媒体领域的嘉宾则围绕《巴彦淖尔晚报》的发展建言献策。王海梅提出,晚报可借助此类文化研究成果,推出更多兼具深度与可读性的文化专栏;刘尧晔则建议加强读者与编者的常态化互动,让报纸内容更贴近群众需求。
大家各抒己见,围绕烧麦文化的研究拓展、专刊内容的完善提升以及《巴彦淖尔晚报》的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诸多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巴彦淖尔晚报》在推动地方文化传播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此次《中国烧麦文化研究》专刊出版暨烧麦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烧麦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巴彦淖尔晚报》在其中的积极作为,为推动烧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烧麦这一传统美食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