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巴林右旗传统食品手艺与现代产业共振 农牧民端稳“奶金碗”

2025-06-24 09:2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张阳阳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富 丁丽丽)初夏时节,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草原上绿意盎然,奶香四溢。在西拉沐沦苏木浩亚日乌苏嘎查牧民满都呼的蒙古包里,刚成型的奶豆腐散发着醇厚的奶香,他捧着这块“黄金豆腐”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卖原奶每斤不到3元,现在做成奶食品,去年收入突破10万元!”如今,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奶制品正从农牧民餐桌上的传统美食,蜕变为带动增收的“黄金产业”,勾勒出一条“奶香致富路”。

牧民转型:从“卖原奶”到“做精品”,小奶食敲开致富门

在巴林右旗,像满都呼这样的转型牧民越来越多。巴彦塔拉苏木宝木图嘎查的斯琴是当地有名的“奶食能手”,从2009年起,她便坚守手工制作奶食品的匠心:“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靠老手艺赢得口碑。”如今,她的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到70头,每天1500斤鲜奶转化为150余块奶豆腐,产品不仅畅销城区商铺,更走进周边旗县的超市,供不应求的订单让她的年收入翻了十倍。

传统工艺与市场需求的碰撞,让牧民们尝到了甜头。据统计,巴林右旗目前已涌现出50余家奶制品加工坊,年加工奶食品达2.3万余吨,产值约3.5亿元。从奶豆腐、奶嚼口到奶皮子,这些带着草原气息的美食不再局限于牧区,正通过标准化生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企业赋能:全产业链打通产销路,电商让奶香飘向全国

在牧民散户与奶牛小区蓬勃发展的同时,龙头企业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一家奶制品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以“收购+加工+销售”模式,将农牧民的鲜牛奶、牛羊肉纳入产业链,开发出蒙古包子、风干牛肉、奶食品等10余种产品。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草原美味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触网”,远销北京、香港等地,甚至吸引了海外订单。

“我们不仅收购原料,更教牧民科学养殖,帮他们算清‘经济账’。”这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联动周边200余户农牧民,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闭环,让农牧民从“靠天养牛”变为“靠产业致富”。

政策护航: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绘就乳业振兴新图景

“让农牧民的‘奶金碗’端得更稳,需要政策、技术、市场多轮驱动。”巴林右旗农牧局副局长达布希拉图介绍,当地正通过三项举措推动产业升级:出台补贴政策扶持加工坊规模化改造,开展“非遗技艺+现代工艺”培训提升品质,引入科技团队研发延长保质期的新技术。未来,巴林右旗将着力打造“草原奶食”区域品牌,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从蒙古包走向现代化车间,从传统手艺融入科技赋能,巴林右旗的奶制品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奶香飘向全国,农牧民们不仅守住了草原的味道,更在产业链延伸中找到了增收的密码——这碗醇厚的“草原奶”,正成为激活牧区经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