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程华新 罗臻)荷风牵暗香,竹露坠清响。
踏入鄂东南阳新县木港镇漆桥村,村口的巨石题字“漆桥欢迎您”,像一位热情的向导,率先拉近了人与村庄的距离。再往四周望去,青山翠绿,碧湖鱼跃,山地玉米秆子都插着“大棒槌”,田畴稻禾沐浴着甘露,叶片舒展得油亮……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漆桥村的名字里藏着一段与桥有关的故事。村子里曾有七座桥,它们横跨在潺潺流淌的碧溪之上,像一道道坚实的纽带,日复一日承载着两岸百姓往来的脚步——或是清晨赶早市的村民,或是午后到对岸田埂劳作的农人,亦或是傍晚串门闲话的邻里,都仰仗着这些桥缩短距离、互通往来。
因“柒”与“漆”同音,久而久之,“柒桥村”便被唤作了“漆桥村”。
这简单的名字里,既留存着村庄依水而居、因桥相连的地理记忆,也藏着百姓对这些便民之桥的依赖与情感,让一个地名有了烟火气与岁月的温度。
近两年来,阳新县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提高政治站位,抓党建、优作风、强使命、兴产业、惠民生,以“三色笔”为喻,生动诠释了软弱涣散村的蜕变之路,充满了实干的力量与发展的希望。
起笔“赤诚红”,绘干群“连心图”
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这两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提振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听得最多的话是‘县工作队好,村党支部亲!’”喜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党员汪太贵激情地说。
漆桥村由于村民“乱”、党员“散”、干部“懒”、集体经济“弱”……2022年被列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村14个村民小组,630户3656人。
强村富民,支部是堡垒、干部是关键。木港镇党委主要领导和县应急局驻村工作队进驻漆桥村,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旗帜鲜明地亮党旗、亮身份,坚定“一生忠于党,一心为群众、一辈听党话、一世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三会一课”等活动,实施作风整顿……45名党员“软懒散”现象得到有效改观;聚焦村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活力,坚持理论武装头脑、行动践行宗旨,着眼村“两委”班子“一张网”,由“涣”聚“合”,在增添“智力”、强化“能力”、发掘“潜力”、激发“活力”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硬队伍”,不断提升村“两委”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五老”和青年、民兵、妇联等作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民兵志愿服务队”……将“组织所能”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切实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步路”,让村民生活更有品质更舒心更美好。
种粮大户汪承刚说:“干群好比灌溉,而村干部就是‘精准到户’的一根根管道。走漆桥看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干部能力强了,服务作风实了,为民情怀好了。”
“优秀共产党员”县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伍箴文,从驻点龙港镇辛田村到漆桥村,虽然年已59岁了,但仍然驻村驻心驻真情,构建“村党支部加党小组加群众示范户”三级组织架构,将党的好声音传播到家家户户,把惠民政策送到农民“家门口”、把科技赋能送到田间地头,架起为民纾忧解困“连心桥”,绘就一幅“鱼水情深图”。
用“草根法”滋润乡风。县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联合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把美丽庭院、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等22项事项写入《村规民约》,让“草根宪法”“约”出文明善治新风尚。全村评选出优秀党员袁细红、好婆婆郑琼、好媳妇沈三琴等先进模范人物九人,用典型引领、用情感融合,推动乡风文明,民风淳朴。
用“心连心”滴润民心。县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持续开展春节“送温暖”、三八“微心愿”、六一“献爱心”、七一“颂党恩”、九九“敬老情”、激励“考大学”、表彰“军儿郎”等多项活动,架起了干群一座心心相印的“连心桥”。
行笔“丰收黄”,绘产业“富裕图”
“‘奶白’茶叶,每千克800元,保质保量。”梦红茶业合作社成梦一边为客商泡茶,一边忙着接电话,“对,要‘黄金芽’,20千克?好,今晚发货。”
昔日荆棘荒山,今日翠绿茶园。32岁的返乡青年在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帮助下,联合15户群众机械作业,开荒拓土,发展白茶450亩,带动29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月薪2000至3000元。
“荒山披绿装,种出‘摇钱树’。在家门口务工,除了‘四季采茶’、还负责除草、松土、施肥、管理,一年收入24000元,好日子越过越甜!”脱贫户成传书说。
“稻虾共生拓富路,生态种养惠民生。”漆桥村开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发展“稻虾”共生300亩,亩收入4000元,奏响生态富民“新乐章”。
“稻虾”共生合作社张德艮说,“一稻两虾”模式具有更强的气候韧性、更低的种养风险,也带来了更高的亩均效益,解锁了新的“共富密码”。
移步中药材基地,一株株蔓荆子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一亩蔓荆子,可收入2000元,‘苦’药材种出‘甜’滋味。”正在除草的成家连指着说:“这片药材基地里,都留有驻村伍箴文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脚印和汗水噢。”
“昔日‘荒山坡’,今朝‘药材园’。”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干群开荒拓土,将300亩撂荒地种出“黄金子”,村集体获利,老百姓增收。
“‘产业加就业’双轮驱动,家门口端稳‘增收碗’。”见证下庄村产业发展的村民柯桂花说,县工作队和村“两委”营造多元新业态,使群众告别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在“家门口”过着“收入稳、家庭暖、幸福满”的“向往的生活”。
“我在家门口服饰厂上班,负责裁剪、电机,活路不重,月薪3000至4000元,既能照看3个小孩,又能赚到钱,还能享受‘团圆’生活,这好日子似蜜甜哟!”年轻媳妇许婷脸上笑开了花。
“抱团强村,连锁共富。”县工作队和村“两委”推行“村集体加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发展苎麻100亩、中药材300亩、荷莲300亩、“稻虾”共生300亩、“软黄金”养殖400亩、茶叶450亩、香稻1000亩、甜玉米2000亩、新兴服装产业、“鸡鸭牛羊”四大主导禽畜生态养殖等,奏响新时代“田园牧歌”,带动村民家门口端稳“致富碗”,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公益岗位送上门,就业增收解难题,这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脱贫户何祥栋深情地说。
收笔“青翠绿”,绘宜居“祥和图”
今日漆桥村,远眺颜山如黛,近观新湖似玉,闻到的是清新的花香,听到的是清脆的鸟鸣,感受的是“世外桃源”。
“环境变化太大了!以前,晚上‘黑麻麻’,环境‘脏乱差’;如今,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摇身一变‘美景如画’。”年轻媳妇陈清芳说。
群众口碑既是村情民意的“晴雨表”,又是判定工作的“风向标”。
人居环境整治,危旧房屋、残垣断壁、牛栏猪圈、濒临倒塌……“拆”出发展新天地,村容村貌焕新颜。
“开始要拆时,我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村民陈世钦说:“县工作队和村“两委”三进家门,‘讲政策、谈危情、话整治’,最终我还是不得不拆除了。”
随着成家堂一栋连三间危旧房在轰鸣的机械声中推倒拆除,全村90间危旧房,吹响了“集结号”。
“打通石潭‘断头路’,架起干群‘连心桥’。”石潭组组长郑昌银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让群众出入方便安全了!
步入石潭湾,依山傍湖,水天一色,一栋栋小别墅以井然有序、方正对称的姿态呈现,宛如一幅较大的棋盘画卷。
走进村民活动“微广场”,乔、灌、花、草等多样化的植物群落组合搭配,层次丰富,绿意融融;小花坛、小花园、篱笆菜园……
一点一滴“装饰”了石潭湾“脸面”,点缀了百姓的“诗与远方”。
眺“如月水塘”,品“玉石护栏”,观“竹报平安”,看“喜鹊弄梅”,瞧“玉兔捣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引人停步留影。
行走漆桥村,桂花、紫薇、红叶什楠等绿植满目葱郁。
从前,乡愁是一张邮票,在外的游子写上一封家书在邮筒与邮筒间传达思念。后来,乡愁是细细长长的电话线,热忱的问候寄托了关怀。现在,乡愁是宽绰的柏油路,让游子驱车行驶平安到家。
构筑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连接村民入户的水泥路、直通田间地头的产业路……畅通“交通枢纽”,让乡愁更有归途。
“村民事儿大于天,再苦再难也要干。”阳新县应急局局长郭国庆时常带领机关干部踏田野、爬山坡、深入村组、身入农家,“零距离”与群众交流,“点对点”纾困解难,“心贴心”为群众谋福祉,既破“阻塞”,又疏“血管”,铺就4.1公里“四好路”、打通500米“断头路”、垒筑1.2公里“环西路”、拉通5公里“产业路”、构筑“连户路”,畅通“微循环”,形成漆桥道路“风景线”。
是啊,县工作队和村“两委”铺下的是路,树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
“昔日农副产品出村难,农用产品进村难;如今硬化水泥路直通产业园,宽敞柏油路直达家门口,走在路上心情舒畅,家门口取‘快递’,农产品搭‘快车’,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30岁的返乡创业青年成家连笑容灿烂地说。
“心系百姓办实事,件件小事暖民心。”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勠力同心,定规划、筹资金、跑项目……一件事接着一件干,先后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深挖五口饮水井、改造六口当家塘,创建九个活动广场、安装230盏路灯、垒筑抗旱渠、疏通灌溉渠,村庄绿化、庭院洁化、“厕所革命”、道路“黑化、绿化、净化、美化”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发展“硬实力”,不断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
明责加压再奋进,弓满弦紧再出发。木港镇党委书记吴力表示,县应急管理局驻漆桥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齐发力,以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引擎”,将现代产业驱活“一池春水”,用和美乡村垒筑“水木清华”,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