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牛安春 刘延正)当下,食品行业“内卷式”竞争泛滥,与高质量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亟需一场变革来重塑良性竞争格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严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特别强调食品配料,直指食品行业内卷要害,意图将产品竞争拉回品质与价值的正轨。
商家借“不添加” “零添加” 营销无下限。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绿色、健康食品备受青睐,这本是消费升级的积极信号,却被不少商家当作取悦消费者的噱头。他们围绕“不添加”“零添加”大做文章,甚至玩起文字游戏。今年3·15期间曝出的“千禾0”酱油事件,原来,“千禾0”只是注册商标,这让很多消费者将商标与“零添加”画上了等号。
所谓的 “不添加”“零添加” 不过是商家精心炮制的营销话术,其屡屡得逞,一方面利用了消费者与产品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有些商家拿着“抛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观点做挡箭牌,这种理念已然成为食品行业内卷的典型表征。
内卷在多个层面肆虐食品行业。食品行业的内卷化现象,绝非仅仅局限于营销层面,在价格、品质等多个层面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直播带货的转型过程中,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低质、低价、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行为。比如9.9元一瓶还包邮的酱香酒,其质量与安全性皆令人存疑。即便能凭借低价吸引部分贪图便宜的消费者,但这种短视的逐利行为,注定难以长久,对行业的破坏性却显而易见。
内卷不止,行业难安。若任由内卷化现象肆意蔓延,食品行业将陷入双输困境。内卷,究其本质,就是一种无序且低效、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既无法提升食品安全,也无法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反而会扰乱市场秩序,使行业发展偏离正轨。最终,消费者知情权受损,对市场丧失信任;商家品牌形象崩塌。
标准为行业立规,破局需多方合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标准就是立下规矩。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166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这一庞大且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强化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为宗旨,全力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此次标准及修改单的发布,无疑是对混乱市场的一次有力整治。其中,禁止 “不添加”“零添加” 这类用语的特别强调尤为关键。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它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诚信为本,敬畏消费者是建立市场互信、实现长远发展的内驱力。打破内卷,让行业竞争回归常态化、良性化,则是必由之路。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从制度层面自上而下实行精细化管控,让不良商家无机可乘;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增强自律,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和投诉,及时纠正违规违德行为。
事实反复证明,在内卷的漩涡中,没有赢家。企业只有跳出内卷怪圈,拒绝内耗,才能行稳致远,食品行业也才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