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营养师”别成保健品骗局的“药托”

2025-07-30 16:56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李方冰

近年来,打着“营养师”旗号推销保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线上社交平台到线下“健康讲座”,“营养师”身份似乎已成为销售转化率最高的“人设”。如何厘清“营养指导”与“商业营销”的边界,推动行业回归专业与规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7月29日新华网)

现在的人重视身体健康,但当前保健品市场野蛮发展,一些不法分子瞅准“商机”、乘机而入,保健品消费骗局屡见不鲜。

在社交平台和各类健康讲座中,一些“营养师”异常活跃,他们往往并不专业,难以为资询者提供专业服务,他们不过是通过伪造“营养师”的身份,以提供“营养指导”为幌子,引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而他们推销的保健品,一些还是“三无产品”,不仅难以为消费者消除疾病,带来健康,还可能造成误导消费者、耽误患者治疗、或让消费者因服用“三无产品”影响身体健康等不良影响。

保健品销售人员在推荐产品时使用类似话术,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明确禁止食品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广告法第十八条禁止保健食品广告声称疗效或作出安全性保证;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则明令禁止虚假宣传。

“营养师”不能成了保健品骗局的“引流人”和“药托”。要规范保健品市场,遏制保健品营销乱象,加大对保健品市场乱象的整治力度。如食药监部门应该加强对生产源头、流通环节两大环节的治理,对保健食品进行全方位监管,而相关部门也应为问题保健品流入市场负责,建立责任倒查机制。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对保健品市场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对保健品市场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营养师”,也亟待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针对消费者取证难、维权难等困境,还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帮助消费者维权,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等。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防骗意识,要重视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少踩坑、不踩坑。

保健品市场不能野蛮生长,“营养指导”也不能成了保健品骗局的诈骗手段。要对保健品市场实行“全链条治理”,要给乱象丛生的保健品市场开出“保健药”了。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