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半,杭州城已渐渐沉入梦乡,1300公里外的陕西省大荔县,枣农却已洗漱完毕,整装待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甜蜜战役”即将打响。
“必须在凌晨2点前摘完,3点前送达交易市场,客商们还等着验货呢。” 种植户李兴兵介绍,借助大棚技术,大荔冬枣已经从深秋“冬”果变身“夏”果了,眼下正是“钢架棉被棚”大荔冬枣的采收高峰期,这样的生活节奏,他们已经坚持了近一个月。
然而,谈起行情,返乡创业七年的李兴兵却愁眉紧锁:消费遇冷叠加自营基地产量“腰斩”,他的“甜蜜事业”正遭遇“双寒流”。
冬枣何以变“夏”枣? 大棚技术助其抢“鲜”上市
大家有没有发现,往年深秋初冬才能吃到的冬枣,如今上市时间一年比一年早了?今年5月初,在部分商超的货架上,大荔冬枣就已悄然现身。
冬枣变身“夏”枣的背后,是大荔冬枣产业的主动求变。“传统露天种植的冬枣,确实要到9月底、10月初才会陆续成熟。现在大家吃到的基本都是大棚‘造’出来的。”李兴兵告诉记者,如今,冬枣已成为大荔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为了抢“鲜”市场、拉长销售期,当地种植户广泛采用大棚种植,并不断升级技术。李兴兵介绍,目前大棚主要分几类:保温性最强的“坑棚”,其次是大“钢架棉被棚”“钢架双膜棚”和“钢架单膜棚”,最后是露天冷棚。
大荔冬枣抢“鲜”也抢“价”。李兴兵说,最早上市的就是“坑棚”冬枣,也就是大家所说“盖棉被、住温室”的冬枣,产量稀少,但凭借最早上市的优势和脆甜口感,今年产地统货收购价高达50元/斤,是普通冬枣的数倍,目前市场主流是“钢架棉被棚”冬枣,属于第二批成熟上市的,也就是“盖棉被”的冬枣,产地统货收购价在10元/斤左右,后续接力上市的是“钢架双膜棚”“钢架单膜棚”冬枣,冷棚冬枣最后上市。
除了成熟期,大荔冬枣的口感其实也有“梯队”。“不同种植环境,冬枣口感肯定是有差异的。‘坑棚’冬枣环境调控精细,口感最佳,甜度可达到23°左右,‘钢架棉被棚’次之,甜度、品相、个头都是很出色,之后是‘钢架双膜棚’……”李兴兵强调,不管是自己吃还是送人,“钢架棉被棚”冬枣的性价比都是最高的。
主力产品“遇冷” 新农人李兴兵急需开拓销售渠道
2018年大学毕业后,李兴兵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大荔冬枣产业。经过七年打拼,他不仅搭建起成熟的供应链,将冬枣送进沃尔玛、钱大妈等连锁商超,还管理起43亩冬枣冷棚基地。去年,李兴兵的公司迎来高光时刻:累计售出冬枣超300万斤,营业额突破1700万元。
然而,谈及今年的行情,李兴兵瞬间“蔫”了,他预估今年营业额至少缩水三成,面对公司30多名员工的生计,压力前所未有。
“今年‘坑棚’冬枣坐花期遭遇暖冬天气,还遇到了大风,结果率大降,产量‘腰斩’;目前上市的‘钢架棉被棚’冬枣膨大期又遇持续高温,枣果个头普遍偏小了点。” 李兴兵无奈地说,今年“钢架棉被棚”冬枣亩产达到了3500斤,算是丰产年了,但个头没有优势,加上市场饱和和消费降级双重影响,最终导致终端走货量锐减,销售额直线下滑。
主力产品销售“遇冷”,李兴兵的“甜蜜事业”正经历严峻挑战。如何破局,成为这位青年新农人的当务之急。得知本报可助力产销对接后,他“马不停蹄”地联系了我们,希望通过媒体拓展市场。
同时,李兴兵精选了一批与商超同品质的大荔冬枣,以优惠价上线在“每满生活”平台,有两种规格、两个重量可选,其中2斤装(含箱,单果12-16g)大荔冬枣,“每满生活”优惠价48元,顺丰冷链送到家。
冬枣个头越大越甜?不一定。李兴兵说,目前属于早期,单果12-22克的中等个头往往甜度更佳,性价比也高。我们试吃对比一下,大小冬枣的果核都很小,小果甜度、口感更为出色。
另外,关于冬枣的食用和储存问题,李兴兵也给出自己的经验:收到冬枣后,根据表面颜色判断食用顺序,表面呈“片红”的成熟度高,优先食用;“点红”的次之。当前冬枣甜度普遍在16°以上,甜度越高越不耐放,收到后请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在3-5天内享用完。(唐林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