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高照,金风送爽,岁物丰成的喜悦洒满青海大地。眼下,青海各地的马铃薯陆续进入成熟期,广袤田畴间,农人们穿梭忙碌,采收、分拣的身影勾勒出一派丰收图景。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乐都双膜种植的‘青薯十号’,白皮裹着白芯,吃起来软糯香甜,炖肉吸满汤汁、炕锅烤制焦香,怎么吃都美味……”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上李家村的马铃薯田里,青海优农臻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团队架起设备,通过抖音平台实时直播,为当地特色马铃薯“代言”。
青海天蓝水清、草绿地净,良好的生态禀赋滋养孕育着高原的万物众生,造就了品类繁多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那么如何更好地让“青货出青”?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电商平台正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的重要桥梁。
一根网线连通高原与全国,曾经藏在田间的高原“土特产”,如今借力电商跨越山河,从青海的地头直抵全国消费者餐桌。越来越多的乡村好物走出高原、走进城市,不仅让更多人尝到来自高原的丰收味道,也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832平台”构建农产品上行“主通道”
“您看,这都是我们上架的产品,覆盖牛羊肉、菜籽油、青稞系列产品、乳制品等多个品类,在‘832平台’上特别受欢迎。”海东市平安区的青海康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胜江指着货架上的产品介绍,公司借助平台把青海农货卖到了全国各地。截至2025年6月底,该公司在“832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额1.4亿元,年均销售额达2500万元,其中96%来自省外订单。
作为专门服务832个国家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网络平台,“832平台”自2020年1月1日上线运营以来,已成为青海农货“走出去”的关键纽带。青海省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处长刘志毅拿着最新统计报表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入驻平台供应商594家,在售商品14462款,2024年实现平台销售收入1.67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63亿元。海东、海南、西宁、海北四个市州的供应商占了大头,牛羊肉、菜籽油、枸杞以及青稞制品这些‘青字号’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在销售数据中,呈现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态势,刘志毅进一步解释:“全省十大农牧业产业中,牦牛肉销售额2.4亿元,菜籽油销售额1.43亿元,藏羊肉销售额0.81亿元,三大类产品累计销售4.64亿元,占总销售额的60.8%。青海特色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青海康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借势成长的典型。作为青海省供销社重点培育的系统内首批电子商务企业,公司自平台启动之初就抢滩入驻。“我们是‘832平台’首批入驻供应商,上架产品从生鲜到干货、从主食到调味品,基本能满足预算内食堂‘一站式’采购需求。”王胜江说,为了稳住市场,公司一边主动对接国家税务总局,精准匹配采购需求;一边持续丰富商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水平。“现在国家税务总局系统的采购额占比超六成,达0.95亿元,越来越多省外客户认准了我们的青海农货。”
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打造产业“聚合点”
如何一键式购买到最正宗的青海牛羊肉、枸杞、藜麦、酸奶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登录“西部优选”小程序即可。这里汇集了青海本地的2000多家企业,2万多款农特产品,其背后支撑是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湟水河畔的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一块巨型交易监控屏幕率先映入眼帘——屏幕上动态刷新着销售总量、实时平台订单、热门商品排行及重点消费群体分布等核心数据,直观呈现着交易全貌。
在交易中心展厅内,琳琅满目的特色农畜产品整齐陈列,从高原杂粮到优质肉品,尽显青海本土物产特色。展厅一旁的直播间里,主播们正对着镜头热情讲解,通过眼前这方小小的屏幕,将高原好物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相连,搭建起跨越地域的产销桥梁。
2017年,无锡市与海东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两年后,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江苏省新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这一农副产品在线交易平台。至此,“东产西送,西产入东”的双向渠道构建起来,不仅填补了东西部区域产业类供销协作的空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线上输出地也就此触网。
据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电商运营中心总监李积鑫介绍,交易中心旗下“西部优选”平台自2021年8月上线运营,已聚集青海2600余家优质农牧企业,上线牦牛肉、藏羊肉、奶贝奶片、红黑枸杞、青稞藜麦等特色农产品2万余件,平台自运营以来,累计交易额突破13亿元。
此外,为打通供应链“最后一公里”,交易中心与北京、天津、江苏等全国14个省市建立供销联系,同时对接数十家省直机关后勤部门、150余家大型央国企集团及30余所江苏高等院校,实现直联直供。针对生鲜产品的储藏和运输需求,还在南京市、盐城市设立百吨级前置冷库,确保牦牛肉、藏系羊肉、高原奶制品等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能“次日达”华东市场。
电商直播激活农产品流通“新引擎”
“高原花菜就着一口粉面白心的新洋芋,一口下去,全都是家乡的味道,欢迎大家选购……”这几日,每天下午四点,抖音“青海农特产小慧”直播间准时开播,青海优农臻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慧琴变身成一名主播,向网友介绍着来自高原上的特色产品。
谁能想到,这位熟练控场的主播,去年年底才刚刚跨入电商行业。“从枸杞、蜂蜜到牛羊肉,从乐都辣椒、大蒜到青海特色小吃酿皮,平台上汇集了众多青海特色‘土特产’,没想到能这么受欢迎。”周慧琴笑着说,其中酿皮、血肠、面肠长期排名抖音同类销量榜首。“今年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加工车间,酿皮也迎来了新的真空锁鲜包装技术,有了这项技术,咱们青海的特色产品能销到更远的地方。”
为了把“流量”转化为“销量”,今年8月底,周慧琴参加了青海省供销社组织的2025年“青海土特产推荐官”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升培训班,“从产品卖点提炼到直播话术,再到品牌故事如何讲,全是实打实的干货。”她坦言,培训让自己找到了运营新思路,“现在直播不仅讲产品,还会穿插青海的风土人情,粉丝粘性明显高了。”
据刘志毅介绍,青海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众多,但地域壁垒一直是“走出去”的最大阻碍。“这次培训就是要培养一批‘懂产品、会传播、善经营’的新媒体推荐人才。”他解释道,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深入挖掘青海“土特产”的独特价值,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品尝到来自青海的自然美味。
特产“走得出”,更要“走得快”。近年来,青海省商务厅联合发展改革、财政、邮政管理等7部门出台相关方案,以“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目前,全省41个县全部设立县级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整合设立360个乡镇中转站、2348个村级服务站,实现县域快递物流“统仓共配”全覆盖。数据显示,全省末端资源整合率达68%,乡镇“多站合一”比例达74%、村级“多站合一”比例达59%,有效提升了农牧区物流通达效率。(孙海玲 王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