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内蒙古科右前旗:为63万亩大豆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2025-08-04 09:22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方冰

连日来,轰鸣的工程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在钢筋水泥间紧张作业,总投资1600万元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大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创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位于旗工业园区的科创中心,集成园区智能运营管理、大豆科技创新、国家级监测预警与政策评估等核心功能,预计今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2024年,科右前旗获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以大豆为主导产业,构建“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的育种体系,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推广,打造大豆全产业链融合样板。产业园规划面积522.67万亩,将聚焦主导产业短板弱项,实施种植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科创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绿色品牌培育、联农带农增收、发展要素保障七大工程28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尤其是科创中心建成后,大数据技术将为全旗63万亩大豆生产装上“智慧大脑”,推动育种体系革新与全产业链升级。

产业腾飞离不开政策支持和科技助力。2024年,科右前旗紧紧抓住政策机遇,成功争取到42万亩国家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通过实施10万亩水肥一体化种植、10万亩旱作蓄水保墒种植,顺利拿下“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金字招牌。“大豆种植每亩最高能申报773元补贴,是玉米补贴的8倍。备春耕时,我们挨家挨户宣传培训,推荐高油脂、高蛋白优质品种,老百姓的种植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科右前旗农牧业和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柳宝林介绍。

科技创新是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在科右前旗,如今全域大豆种植区能够实现全息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技术24小时“站岗放哨”,实时监测作物长势、水肥情况、病虫害、产量预估、气象变化等农情数据,让每一株大豆都能得到最精准的呵护。今年,科右前旗乘胜追击,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至63万亩。

内蒙古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宝宏感慨万千:“过去种大豆,亩产200公斤就是丰收年,现在通过选育新品种、科学管理,亩产突破300公斤,创历史新高!”这些高产“金豆豆”,正是科右前旗围绕“育种创新”结出的硕果。当地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8家大院大所开展科技合作,引入专家、院士团队,建立研发基地,精心培育大豆新品种。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21名中央科技特派团成员凭借顶尖专业知识,在关键技术领域攻坚克难;50名“三区”人才扎根乡土,手把手传授先进理念和实用技术;100名本地特派员走村串户,构建起立体化服务网络。内蒙古中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袁绪常骄傲地说:“我们培育的品种抗病、抗旱,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农户欢迎。”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5家种业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建成2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培育出的“兴豆7号”,脂肪含量位列国内前三,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产业发展链条越拉越长,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内蒙古中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归流河镇光荣嘎查流转4000亩土地作为制种田,实行订单培育。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卫星导航种植,让大豆长得匀、密度好。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不仅让村民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带动了就业。用工高峰期,2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一个季节人均增收3万多元。村民温海山流转138亩土地后,购置了打包机、深松机,开展农机服务,又多挣了10万元的收入。

目前,科右前旗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园已引进5家大型种业企业,培育大豆种子生产加工企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年生产加工2.3万吨种子、10万吨成品大豆油和95万吨仓储能力,“大基地+大加工+创品牌”与科技强强联手的发展格局逐步完善,探索出科右前旗独有的大豆产业发展模式。(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