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宜人,硕果盈枝。9月4日—5日,第十一届中德农业周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届中德农业周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国土部主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德农业中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主题为“农食系统与乡村发展:绿色创新路径与商业机遇”,旨在为两国农业部门、企业和专家智库搭建高层对话、经验分享、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来自中德两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企业协会代表等相聚蓉城,共商全球农食系统的转型,共议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中德两国农业合作凝聚共识和力量。
互鉴实践经验,共话绿色转型
中德农业周期间,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农食系统与乡村发展这一主题,从粮食系统转型、低碳村镇探索实践、绿色种植模式构建、可持续畜牧业的打造等方面开展主题发言与专题交流,深入剖析粮食生产系统与生物能源系统之间的多维度关系,探索创新方法,协调土地利用方式,为解决农村经济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全面振兴,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朱利安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都市农业、生物质与沼气的可持续性利用、小农户智慧农业、畜牧业等已经取得务实成果且具有变革潜力的国际合作领域。“长期以来,四川在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和可持续农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德国在农业技术和有机价值链方面有专长。四川的产业优势与德国的创新实力形成互补,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朱利安说。
瑞士Agroscope农业研究所和全球食品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教授托马斯·旺格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粮食体系面临的挑战,并以中国江西省万年县为例,分享了该县通过发展多元化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来增强系统韧性的成功经验。他认为,要迎接全球粮食体系面临的挑战,需要创新、能力建设和能力分享,并重新思考投资与资金,更好地赋能粮食体系转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夏芳从政策角度介绍了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农食系统转型。夏芳表示:“农食系统在经济当中非常重要,但仍有很多方面可被优化。”她认为,首先要提升农食系统的生产效率与包容性,其次,面对气候变化、大型疫情、宏观政治、经济政策上的多重冲击,要提升农食系统的韧性。
助力农企互动,促进贸易往来
德国在农业机械设备、畜牧业、农业科技、绿色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都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经验。作为本届中德农业周的活动之一,中德企业面对面交流会邀请德国28家来自农业机械设备、动物营养和畜牧业及贸易等七个领域的企业代表和商协会,促进双方技术、贸易、资源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法规与政府事务经理孟祥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介绍了该公司在氮肥工业化、数字农业探索、种植效率提升等领域内开展的工作及获得的成果。“我们的产品能够让氮肥逐渐代谢,被植物所吸收,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生产端,我们也已采购了绿色电力,实现纯绿色生产,以便更好地实现资源化利用。”孟祥杰表示,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努力,把相关技术进一步细化,更好地为种植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主理人张学智分享了自己开办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与体会。据了解,2018年,创业初期的张学智立志从事果树种植,从流转土地,矮化树体做起,通过改良土壤、优选品种等,成功解决了当地特有的海棠红杏产量低下、特殊年份不结果等问题。“我们一直在践行生态绿色理念。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做法,紧扣国际环境,顺应市场需求,让我们自己的农产品实现更高的价值。”张学智说。
达川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首家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制造示范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园区。该园区始终致力于破解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无人耕种的难题。在推介中,达州市达川区副区长陈治龙向与会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该园区的优势。“期待与各位企业家和朋友们携手并肩,在丘区农机产业中共同书写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新篇章。”他说。
勃林格殷格翰是全世界最大的私有家族医药企业,自1885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动物健康,人类才能健康”的发展理念。该公司猪业务市场部负责人樊爱华详细介绍了动物保健业务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情况,她表示,全球人口仍在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或达100亿,而经济动物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如何从当今的养殖和内部消费,转向提供高质量的猪肉并向外部供给,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关切。”
深化两国合作,开启崭新十年
当前,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粮食不安全状况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农食系统转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凸显,亟须中德双方以负责任的态度,共同面对,携手应对。
“我们愿与德方一道,共同推进农业粮食系统创新,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陶怀颖提出深化中德农业合作的三点建议:一是共担大国责任,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食系统转型;二是齐绘乡村图景,深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互学互鉴;三是共筑卓越平台,助推中德农业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国土部国务秘书马库斯·希克表示,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过去的十年中,中德两国企业也从双边良好贸易中获益良多。“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坚持合作,并确保合作公平、公正、稳定,生产出安全高质的农产品。在这些重要的议题上,德中有着共同的核心利益。”马库斯·希克认为,未来,要提升全球食品的价值,使农村系统更可持续、更具智慧,也要使农业系统更具创新性,农食系统更具有恢复力,应对与日俱增的挑战。
“德国是世界农业强国,其绿色生态智慧农业经验与四川建设天府粮仓的需求高度契合。”四川省副省长胡云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平台,推动四川与德方全方位深化农业合作交流,不断丰富和拓展友好关系内涵。“我省将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合作,诚邀大家携手搭建更紧密的农业合作桥梁,让创新成果惠及两地产业与民众,实现互利共赢。”胡云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德国村庄发展的有益经验。据了解,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山东省南张楼村合作启动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项目,通过农田标准化改造将全村420.6公顷耕地转化为高产田。“我们认为巴伐利亚州模式的核心特点分别在于高保护政策,即政府对乡村的支持措施;合作化,即对小农的关照和服务;绿色化,也是该模式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模式。这些特点都是中德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特点。”张合成说。(姚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