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15元6个的烤扇贝以其亲民价格与诱人香气,成为许多美食街的“流量密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肥美的烤扇贝,多数并非新鲜扇贝现烤,而是由冷冻贝肉与廉价扇贝壳组装而成。
筷子轻轻一夹,扇贝“壳肉分离”,撕开了一层覆盖在街头美食文化之上的遮羞布。这出“移花接木”的戏法,上演的何止是口味与形态的欺诈,更是对消费者信任与食品安全底线的公然挑战。
四分钱的壳,三毛钱的肉,辅以廉价的粉丝与蒜蓉,单个成本不过五毛。这暴利背后,是部分无良商家对成本的极致压缩与对品质的彻底抛弃。
我们知道餐饮业不容易,尤其是小本经营的摊贩挣的不过是辛苦钱。但这不能成为诚信打折、欺诈消费者的借口。将冷冻久存、风味尽失的贝肉,塞进批量化生产、色彩“完美”得失真的扇贝壳里,再以味道浓重的蒜蓉调料掩盖食材本身的腥咸与劣质,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食品造假行为。
此举带来的危害是多重的。食客满怀对市井烟火气的向往,换来的却是组装而成的扇贝,其消费体验与信任会大打折扣。网友惊呼“天塌了”,正是信任崩塌的真实写照。更深层次的隐患在于食品安全。这些来源不明、反复解冻、加工环境存疑的冷冻贝肉,菌落总数、新鲜度指标是否达标,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长此以往,损害的将是整个街头小吃业态的声誉根基,让那些本分经营的商家一同蒙尘,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而破除这一僵局,必须多管齐下。监管部门需革新监管方式,变被动接报为主动出击,提升对夜市、美食街的突击检查频次与食品抽检覆盖率,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应推动摊贩经营的透明化,鼓励或要求商家对主要食材来源进行公示,让“用的是啥”不再是摊主与食客之间的秘密。消费者自身要擦亮双眼,提升鉴别能力,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市场铁律,对低价产品保持必要的警惕。
美食,尤其是街头小吃,承载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座城市生动、真实的烟火气与人情味。莫让这缕烟火,被掺假与铜臭污染。(虞文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