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特色农食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广西柳州螺蛳粉作为地方特色农食产业的代表,实现了从街头小吃到百亿级产业、从地方风味到全球“爆品”的跨越式发展,其出口促进的实践经验,为同类特色农食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柳州样本”。
做法与成效
在做法方面,自2016年起,柳州围绕推动螺蛳粉产业发展与出口陆续出台40余项政策举措,涵盖财税、金融、标准、品牌等各方面。规划“一区一镇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出“螺蛳粉产业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际商标在26个国家注册,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搭建“国际云仓”,拓展海外销售渠道。
在成效方面,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产业链销售额从2021年的50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59.6亿元,年均增长17.1%。截至2024年底,柳州市有持证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136家,原辅料配套持证生产企业174家,原材料生产示范基地20个,带动就业超30万人,助力5500多户2.8万名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21年出口额5256万元,2024年增至8732.3万元,近三年增长66.1%,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25年出口额将突破1亿元。
主要挑战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呈爆发式增长。由于准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企业为提高销量,以低价策略主导竞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扰乱市场秩序,阻碍产业向高质化转型,影响市场健康发展。
原料供应存在短板,产业链稳定性不足。原材料本地自给率不高,腐竹、木耳、螺蛳等主要原材料多依赖外省供应,品质与价格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原料端标准化种养不够规范,上中游精深加工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长期订单合作机制,产业链整体协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偏弱。
品牌溢价能力有限,海外拓展深度不够。“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品牌虽知名度高,但多数企业自主品牌价值低,仍以贴牌代工模式为主,品牌溢价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口味对国际市场适配度不高,海外拓展渠道单一,国际商标注册覆盖范围有限,当前出口规模与产业整体体量尚不匹配。
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准入困难日益加剧。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农食产品进口的检验检疫要求日趋严格,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更新。部分企业对国际标准、目标市场法规掌握不够全面,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有待加强。在产品认证、标签标识等方面与国际要求存在差距,面临通关受阻、退运甚至销毁的风险。
对策与建议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应特色农食产品出口的保险产品。简化出口通关流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
加强品牌文化赋能,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把握消费提质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等多重机遇,推动“柳州螺蛳粉”等特色农食产品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文化输出转变。支持企业开展品牌联合、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农食品牌,使其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展示中国农业现代化成就的重要载体。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协同保障能力。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搭建产业链协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信息互通、标准对接和长期合作。提升原材料品质和稳定供应能力,建立订单农业机制,降低市场波动冲击,增强产业链韧性。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提升国际运营水平。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风味保持、保质期延长、绿色包装等技术瓶颈。针对不同国家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开发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培育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外语技能、擅长海外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常态化国际贸易、品牌营销、法律法规等培训,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合规意识。
拓展多元国际市场,深化全球合作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海外仓或分装工厂,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利用“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国际合作机制,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举办专题推介活动,加强与境外经销商、超市、餐饮企业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营销渠道体系。(田江帅 冷淦潇 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