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张坤)“校园食安无小事,健康成长系万家”。近年来,一场关于校园食堂的变革正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各地通过硬件升级、管理创新和理念革新,着力打造高标准食堂,不仅守护了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更将营养健康、节约风尚和阳光透明的理念融入日常餐饮服务。
明厨亮灶 标准化改造三大举措
走进吉安县城北第二中学的食堂,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涵盖食品安全核心领域系列的可视化材料。崭新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员工岗位职责》《功能间清洁管理卡》《设备管理卡》整齐上墙,关键操作区域的《标准流程图》和《标准品图》清晰指引每一步操作。这些直观的“墙上规范”,成为员工日常行为的无声导师,时刻提醒加工操作人员并约束加工操作的规范性,确保从原料接收到成品供应的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食堂改造也充分融入“五常管理”(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理念。功能区内统一悬挂《功能区五常管理卡》,明确清洁、检查、维护标准及责任人;地面、设备、物品存放区均实施科学的定位划线管理,工具、食材“有名有家”,有效杜绝了杂乱堆放,工作流程更加流畅高效。本次改造对食堂设备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维护与必要更新,确保其性能良好、满足规范操作需求。每一台关键设备均配有《设备责任卡》,责任到人,维护记录清晰可查,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管理提能 长效机制建立三步法
吉安县城北二中委托第三方机构精心编制了三套核心管理手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手册》整合了国家法规、地方要求及食堂内部细则;《加工标准流程图汇编手册》将复杂工序拆解为直观步骤;《原料验收标准汇编手册》则为把好食材入口关提供了清晰依据。这些手册成为食堂主管对新老员工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的权威教材,确保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的有效传承。并且吉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人员能力建设。项目期间,专门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及全体从业人员,围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风险防控要点以及“五常管理”的核心内涵与实践方法,开展了多轮次、互动式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解、案例分析、现场实操演练,显著提升了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和现场规范管理能力,为食堂的长效、优质运行注入内生动力。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一次管理体系的全面导入。项目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责任分明的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五常”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了适合该校食堂实际、可自我更新优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框架,确保示范效应可持续。
改造成效 硬软实力双提升
2024年8月28日,随着最后一块“五常管理卡”安装到位,吉安县城北第二中学食堂示范化打造项目宣告全面竣工。此次改造实现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飞跃:从功能间布局优化、设备更新维护,到食育文化墙营造温馨就餐环境,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标签标识系统(含制度、职责、清洁卡、设备卡、流程图、产品图)、定位划线、五常管理卡等可视化管理系统已全部部署应用,制度规范深入人心,软件设施规范到位。三本核心手册投入使用,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建立,“五常”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改造后的食堂,不仅环境更整洁明亮,更重要的是管理更规范、流程更清晰了。我们员工操作起来心里更有底,学生吃着也更放心。”一位食堂老员工感慨道。学生家长代表在参观后也表示:“看到这些详细的制度和流程图贴在墙上,还有各种责任卡,感觉学校在食品安全上真是下了大功夫,我们家长更安心了。”
吉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北二中食堂示范项目的成功落地,是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化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的重要成果。它不仅大幅提升了该校师生的就餐安全保障水平,其标准化、可视化管理模式更为全县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食堂升级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巩固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县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示范意义 从校园食堂到安全标杆
城北二中的食堂蝶变,是制度“上墙”更是责任“上心”,是标准可视更是安全可感。当五常理念融入每一次清洁、每一次定位,当流程图指引着每一道工序、每一份餐食,校园食堂便从“吃得饱”的场所,升华为“吃得安全、吃得安心”的育人空间。吉安县以“看得见的规范”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其示范价值远不止于一校一厨,它锚定了校园餐饮管理的新坐标,照亮了万千学子健康成长的未来之路。(吉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