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蔡建琼 记者程伯全)近日,在攀枝花市主城区的乐和天街商圈,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区卫生健康局的志愿者们早早地来到“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紧锣密鼓地在空地上搭起了摊位,做好志愿服务准备工作,为周边群众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现场受理投诉举报,向周边商户讲解食品经营备案证办理流程,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手册……在热闹和忙碌的背后,一幅“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画卷正徐徐展开。
开展科普宣传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食安办
一间白色的小屋、门口一块显示屏、两位监管人员、屋内摆放着可折叠桌椅板凳、音箱话筒、智慧监管屏、志愿服务活动用品等设施,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目前已初步具备数字“驾驶舱”、食安“孵化园”、服务“解忧室”三大功能……这就是东区市场监管局“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位于攀枝花市主城区最中心的区域,周边有9条集中商业街区,聚集了7个社区15万人口,目前共有经营户7000余户,其中食品经营户有3000余户,所辖的东华市场监管所仅10名干部,日常监管呈现出量大、点多、人少的区域性难点,如何从容应对监管?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管局给出的答案是推进“细胞建设”,延伸监管触角,促进社会共治。
市民在服务站填写意见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食安办
运用数字“驾驶舱” 探索治理“新路径”
“这里每天滚动播放着周边食品经营户的后厨情况,对我们经营者也起到了一个鞭策、监督的作用,在日常经营中更加自觉地规范操作。同时,对我们来说也起到了一个宣传作用,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现在生意都更好了。”“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周边某小吃店负责人说。
基层监管人员田中娅告诉记者,以前在下班时间接到紧急投诉举报件后,如果被投诉人具体情况不明确,就需要回到办公室去翻阅档案,而现在只需要登录“食安花城”就能快速查找到有用信息,缩短了处理投诉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按照风险等级已经完成现场检查频次的重点单位,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进行远程监管,这样既能提高监管效能也减少了对经营户的打扰。
受理投诉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食安办
据悉,“食安星空间”作为“食安小站”的2.0版本,以“食安花城”智慧监管平台和“魔镜慧眼”智慧平台为基础支撑,涵盖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明厨亮灶智能AI等内容,构建“一屏可视、一键可控、一码可溯”的数字“驾驶舱”,全区470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入舱”。“一屏可视”即对外展示窗口轮巡播放餐饮场所操作过程,让明厨亮灶“实起来”,将食品安全“晒出来”,实现群众和执法人员双向联动、在线监督。今年以来,东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实时监控抓拍350余起违法行为,远程喊话制止560余起轻微违法行为,查办案件60件。“一键可控”即“食安花城”智慧监管平台设立食安看板、主体信息、两个责任、培训考核、AI指数等8个智能方块,实现日常监管数字化,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压力。“一码可溯”即在每家食品经营户设置“追溯码”,通过扫码查看经营者的基本信息、日常监管、问题整改和投诉情况,全市已有6517户经营户拥有了自己的“一店一码”,以科技赋能,推进智慧监管。目前该市“一个微小所,联通千万家”典型经验已入选全国市场监管所“两化建设”14个典型案例之一。
建立食安“孵化园” 创新共享“新课堂”
为提升食品安全共治能力,攀枝花市制定出台《关于优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开设“食品安全”共学课堂,随时为包保干部、食品安全信息员和协管员、基层治理网格员、食品安全志愿者等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收集包保干部督导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包保督导能力。东区市场监管局在“食安星空间”创新“1+3”食品安全共学模式,“1”即打造1间“共享课堂”,依托“食安星空间”,定期为包保干部、志愿者、经营者、消费者开展食品安全包保、监督业务培训及科普知识宣传。“3”即讲好3门“个性课程”。针对包保干部,讲好“随培课”,由基层食安办提出培训需求,10名以上包保干部报名,可随时开班。针对经营者,讲好“微型课”,实现“二三条板凳,三五个群众就能开讲”的便民培训。针对消费者,讲好“普法课”,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你点我检”“你点我查”等活动,收集辖区消费者和网格员的隐患排查报告,打通科普宣传“最后一米”。目前已开展包保干部培训15次,培训包保干部430人次,经营者培训96次,培训食品从业人员6000余人次,收到隐患排查报告186条。
开展“普法课”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食安办
开展便民培训 图片来源:攀枝花市食安办
弄弄坪街道包保干部李志鹏说:“以前对包保干部的培训不够精准,我包保了1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家小作坊,但在统一培训时,对这方面的知识讲得不深,培训时间、地点也不够灵活,而现在有了这个‘共享课堂’,街道只要给东区食安办提出培训要求,可以随时开班,同时还增加了‘陪着监管干部查隐患’‘走进生产企业看流程’‘你点我讲’等特色课堂,这样对我们包保干部的培训更加精准,时间也更加灵活”。
周边的社区干部、包保干部和志愿者们则亲切地称“食安星空间”为“行走的东区食品安全办”、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孵化园”……“食安星空间”已经成为市场监管人员、包保干部、志愿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凝聚地,不断激发“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共治力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为民服务“解忧室” 凝聚共治“新格局”
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广、责任大、任务重,如何切实有效发挥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和优势,协助监管部门更加常态、长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更好回应市民的关切和期盼?据介绍,东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食安办的统筹职能,组建市场监管、政法委、教体、卫生健康、文旅、东化街道等6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创新立体化志愿服务模式,将“食安星空间”打造成服务周边群众的“解忧室”,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招募信息、利用站前场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开展法律咨询、基础体检、受理投诉、你点我检线下投票等志愿活动,为提升市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让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日、周、月”志愿服务活动,即“每日学法条”,每天通过显示屏推送1条食品安全法条,向附近的经营者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目前已推送152条。“周五查网红”,通过“东区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微信群获取外卖网红店名单,开展外卖行业的突击检查,尤其是检查委托加工外卖订单行为,现已排查隐患50余起,累计立案10起。“月末做快检”,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召集志愿者做快检,目前已开展5次,10个检验项目,12个食品品种,通过快检了解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食品品种,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渠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经营户、消费者、包保干部、志愿者开始参与到食品安全工作中来。在“食安星空间”,经营户可以在家门口办理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领取健康证免费体检表、接收资料建立分户档、年报填写咨询指导等日常业务,让服务群众有“速度”。周边消费者可以随时前来咨询食品安全问题、举报违法行为,监管人员也能迅速出动,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和处理,让消费维权有“温度”。同时,在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你点我检”“你点我查”“周末查网红餐厅”等系列执法活动中,志愿者们均能积极、广泛参与进来,让志愿服务有“深度”,“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治理念在攀枝花市已蔚然成风。
下一步,攀枝花市还将“食安星空间”“微小所”等社会共治的元素进行推广和拓宽,依托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工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的平台,开设“食品安全”共学课堂,推进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让“同创食安花城 共享美好生活”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