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小林 袁梦葳 记者程伯全)为进一步规范肉类产品市场秩序,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巴中市巴州区市场监管局紧扣省、市关于集中整治工作要求,聚焦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强基础、抓措施、建机制,纵深推进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治理行动,有效促进该项工作落地见效,肉类市场质量安全平稳向好。
“三个到位”打牢整治基础
谋划部署到位。结合监督检查、产品抽检、执法办案及前阶段整治等发现的问题,制定方案及负面管控清单,目标再明确,举措再细化;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专班,整合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全面动员部署,确保行动有序进行。
宣传培训到位。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发放宣传资料、发布消费警示、召开经营业主培训会等方式,增强主体责任落实和群众维权能力,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肉类产品安全保障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召开各类宣传培训3场次,曝光典型案例2起,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督导考核到位。把专项治理工作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建立周调度、月通报等机制。同时,成立督导组,适时对各所、队的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整治进展,对履职不力的所、队约谈问责。
“三条措施”助力纵深推进
建档摸底,分级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摸排辖区肉制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建好“一户一档”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结合食品销售风险分级工作,将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监管重点类别率先逐户评定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监管。截至目前,共建档肉制品生产企业4家、小作坊27家、销售主体2000余家,已开展风险评级550家。
排查隐患,综合治理。以集贸市场、大型商超、肉类加工生产企业(小作坊)、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对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资质、产品储存条件、索证索票等情况,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两超”(超范围超限量)、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及肉制品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520户次,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58个,立案查处4起。
技术支撑,强化抽检。坚持“重点问题、靶向抽检”的原则,将监督检查发现的共性问题、投诉举报较多的品种等作为抽检重点,采取“快速检测初筛+专业机构定性”的方式,检测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排查兽药残留不达标、掺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抽检26批次,合格21批次,5批次检测中。
“三项机制”推动长效治理
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四川省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发《巴州区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方案》,明确监管频次。出台《巴州区肉制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指导意见》,明确标准,完善档案,提供指导。对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检查记录、整改情况等进行记录,实行动态管理。
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多途径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优化举报受理与处置流程,建立“受理—核查—处置—反馈”全流程监管,确保每起举报有结果、有回应,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自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共接到投诉举报5起,处理率达100%。
强化执法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协作,建立联合执法专班,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同时,针对肉类产品跨区域违法犯罪的行为,与相邻县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现线索互查、案件协办,共同打击跨区域肉类产品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区域肉类产品市场稳定。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共开展联合检查4次,召开联席会议3次,跨区域执法检查2次。
巴州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巩固专项整治成果,推进长效机制建设,让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