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徐丹 记者胡毅)2025年以来,咸宁市咸安区以健全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深化结果应用、赋能产业发展,探索出以信用评价“势能、动能、效能、潜能”驱动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路径,为支柱产业注入安全发展活力。
机制引领,夯实安全责任根基
咸安区委、区政府将食品安全与产业信用建设深度融合。今年,将“信用评价赋能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试点”纳入年度重点改革项目。咸安区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发改、经信、税务、金融机构等多部门,成立“信用+食品饮料产业”工作专班,制定并印发工作方案及配套评价规则,形成跨部门协同发力、共筑食品安全防线的坚实机制。
精准画像,构建安心消费屏障
构建模型,描绘信用图谱。建立“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将企业的履约意愿、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和专项指标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融合通用指标与行业特性,对101家食品饮料企业精准“画像”,其中评定A级84家、B级15家、C级1家、D级1家。
靶向施策,分级分类监管。在全区实行“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制度。基于信用等级:对A级“优等生”,大幅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B、C、D级风险企业,增加检查力度、深度与频次,动态跟踪问题整改,严防安全风险。
结果共享,推动社会共治。企业信用评价结果通过区市场监管局官网、政银企金融服务信息平台等多渠道全面公示,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结果广泛运用于政府项目采购、行业评优、招投标监管、信贷审批等场景,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导向。
赋能升级,激发安全内生动能
融资活水注入安全投入。创新“双找双赢”机制。举办“信用记录关爱日”主题活动暨诚信企业授牌仪式,现场为38家AAA诚信企业授牌,湖北长松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代表获颁诚信牌匾。活动中4家企业达成融资授信协议,总额达1.1亿元。今年“金融早春行”活动中银企授信总额突破50亿元,实现信用价值向“真金白银”的转化。
信用品牌塑造安全形象。深度挖掘企业信用价值,引导其将地方特色融入产品研发制造。通过举办产业链对接会等活动,展示咸安食品“安全、优质、可靠”的品牌形象。目前,全区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覆盖率达98%以上,“信易+”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已覆盖多个领域。
龙头引领锻造安全链条。依托红牛、元气森林等信用示范龙头企业,吸引6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形成覆盖研发、生产、检测、销售全流程的安全可控产业链。
诚信自律夯实安全根基。强化信用宣传、公示与培训,宣传守信典型,引导企业主动“扛安全责任、亮诚信承诺”。区市场监管局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信用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咸安区通过深化运行“信用四能”驱动体系,成功将“信用软实力”转化为“安全硬指标”,有效促进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共治新格局贡献了可复制的“咸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