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打江西景德菜的欧记大排档在北京大悦城开出首店,同样在大悦城,还有一家“阿大排档”的餐厅,也是北京首店。眼下,越来越多的大排档不再是大家印象中开在路边的小店,而是“摇身一变”进入了商场,朝着品牌化、餐厅化的门店转型。
记者了解到,欧记大排档虽然名为“大排档”,但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个连锁品牌,可谓赣菜大排档的“顶流”,在已经开出线下店面的江西、深圳等地都是妥妥的“排队王”,上海开出首店时甚至有不少消费者排队3小时打卡。
记者发现,如今的商场已经悄然开进不少大排档,以品牌为例,辣不怂·现炒川菜大排档,目前在全国大约有30多家门店,其中90%都开在商场,而食悦廣冬·潮汕鸡煲·大排档目前在全国已开出近20家门店,有一半是商场店。以地区为例,杭州就有不少开进商场的大排档,例如开在天虹购物中心的添虹运潮汕大排档、开在龙湖吾角天街的先启半步颠大排档……
这类大排档和以往大排档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更突出地方特色,空间既保留了“烟火气”,还通过装修设计营造出干净、精致、热闹的环境。不少门店还将厨房打造成透明厨房,消费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食材的新鲜度和“锅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排档的开业时间并不是和商场同步,而是把“夜宵场景”作为核心卖点,营业到凌晨两三点,完美契合了消费者日渐增长的夜宵需求。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大排档往往依赖街边和社区,依靠低价、热闹和烟火气来吸引顾客。然而,随着消费者对就餐环境、食品安全和社交体验的要求提升,街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大排档先后入驻商场,正是为迎合如今消费者消费潮流迈出的一大步,更是朝着品牌化、餐厅化转型的一大举措。
据了解,如今商场的大排档,有一部分是曾经传统意义上的大排档进商场,还有一部分是将“大排档”当作一种创新模式,衍生出新的“大排档+”品类,比如近年来很火的一些烤肉店和自助店,都会在品牌名称中强调“大排档”,本质上是在和消费者透露品牌的高性价比。
在美团到店餐饮部的小杨看来,大排档入驻商场,其实是两者间的双向奔赴。“近年来,首店经济兴起,大排档这类曾经从未在商场出现过的餐饮类型正好能够‘命中’当代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商场消费,而大排档也能够通过商场的传播力打开知名度。”
消费者既希望吃到大排档的“锅气”,又希望用餐环境干净、舒适、体面,因此,大排档进商场还可以看作是餐饮品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正面回应。然而,大排档品牌化的背后还藏着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担忧,对此小杨表示,能不能守住“新鲜”“锅气”的底线,在保持就餐环境的同时保留那份真实的市井感,是商场大排档能否走下去的关键。(黄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