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餐饮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餐饮收入达31984亿元,同比增长3.8%。数据背后,多项政策叠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如商务部等部门修订发布《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中华美食荟”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等。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到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其中包括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瞄准这一目标,餐饮业也将迎来更多新变化。
舒展创新“枝叶”
满足消费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餐饮消费需求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上述趋势,全聚德集团品牌营销部高级经理郭圆圆可谓深有体会:“消费者早已脱离‘吃饱’层面,更希望能够‘吃得好、吃得值、吃得有感觉’。‘好’是对食材、工艺等品质有要求,‘值’是拒绝虚高溢价而更注重质价比,‘有感觉’则表现为在意环境氛围、消费体验。”
郭圆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对于餐饮业而言,单一业态已留不住人,消费者更看重多元场景和产品。“以前做好菜品就行,现在消费者可能中午吃正餐,下午去喝茶,晚上想小酌。若只能满足一项,消费者很容易转场。覆盖不同时段、场景需求的‘餐饮+’,正成为当下流行的消费趋势。”
有鉴于此,不少餐饮企业顺势而为,求新、求变的身影越来越多——
以中国全聚德集团所属品牌仿膳为例,其已从单一餐饮品牌升级为文旅融合的文化符号:仿膳茶社将宫廷茶点与清代宫廷色彩、园林景致相融,成为北海公园新晋打卡地;“仿膳福饮”推出“宫廷元素+潮流饮品”,吸引年轻群体亲近传统文化;“北海仿膳非遗研学社”通过宫廷糕点制作、古碑拓印等体验活动,让大众触摸历史温度。再如,茶百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宽窄巷子景区的旗舰店,以“去自然中寻山问川”为设计主线,融入木刻、蜀章等传统艺术形式,打造出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手作茶饮体验空间。
此外,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崛起,期望在饮食中找到与文化的共鸣。不少消费者会主动了解菜品的历史、民俗,更青睐于品尝非遗美食、老字号食品,甚至会为国风主题、古代饮食体验等“文化附加值”买单。
在北京老字号协会会长陈文看来,老字号唯有将根深扎于传统的沃土,勇敢舒展创新的“枝叶”,方能永葆生机。“老字号要创造更多的新场景,老传承要采用更多的新工艺,老传统要产生更多的新变化,老企业要探索出更多的新途径。”
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多元发展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备受各界重视。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研究员姜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餐饮业总体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餐饮业还需进一步谋创新,“餐饮企业数智化转型步伐有待加快,餐饮门店智慧管理水平亟待提升,这些领域的变化都将助力其拓展餐饮消费新场景”。
姜照建议,未来餐饮企业可加强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引入先进的智能管理设备和数据平台,实现餐饮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智化管理,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智慧终端、餐饮机器人等配套体系,提升餐饮业智慧化服务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在餐饮产品和环境中融入国潮、科技、时尚等创新元素,推动餐饮门店从物理空间向体验式情感空间转变,发展特色IP联名餐厅、绿色有机餐厅、露营餐饮、夜间食堂等个性化消费新场景,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体验、服务等差异化竞争。
陈文表示,老字号餐饮企业未来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稳步发展”,在不断传承宫廷御膳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宫廷饮食所蕴含的养生之道、节令之气,让御膳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要继续坚持“品质至上,顾客至上”,面对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将极致匠心融入经营的每个环节,严格食材选用,精进非遗技艺,提升服务体验,让每一口滋味都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要继续坚持“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无论是通过消费场景的变化推陈出新抑或是通过数字化运营触达更多的消费群体,都要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去不断尝试。
对于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动企业发展,郭圆圆心中已有规划——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能力,仿膳基于顾客消费偏好提供精准服务:如为有养生需求的顾客定制低糖低脂宫廷套餐,面向亲子家庭推出附带文化卡片或玩具的儿童宫廷点心套餐,让不同群体都拥有个性化体验。在营销互动上,利用人工智能驱动,一方面在短视频、直播中展示美食制作和特色菜品;另一方面设立打卡点,引导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带动话题传播,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