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茶山,新绿满枝头。3月17日清晨,走进郎溪县毕桥镇长何新村茶叶基地,连绵的茶山满目青翠,吟诵着春意的诗行。采茶工人们背着竹篓、带着小筐,在茶垄间穿梭忙碌。指尖在茶树上翻飞,熟练地采摘下一片片嫩绿的芽尖,将其轻轻放入竹篓中。首批春茶迎来采摘期,春天的第一抹新绿抢“鲜”入市。
“目前新茶已经采摘了3天,主要以销售鲜叶为主。每天产量大约在200斤,随着气温上升,产量也会慢慢增加。”毕桥镇永辉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永辉告诉记者,在农技部门推荐下,茶园种植的是“中茶108”品种,具有发芽较早、香气浓郁等特点,采摘时间不与白茶和黄茶相冲突,错开采茶用工高峰期,抢占了春茶的市场先机。
临近中午,采茶工陆续到称重处排队,先对采摘的嫩芽进行筛选,再进行称重,统计后领取当天收入。
“手脚麻利的工人,一天能采摘6斤多鲜叶,按照每斤40元的价格计算,一天的务工费将近240元。手脚稍慢些的,也能采摘3斤左右,平均每天收入100多元。”朱永辉说,他每天都要前往银行取出三四万元现金,这种“日清日结”的支付方式让周边100余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茶园就在家门口。早上6点过来,前后不到4个小时,采3斤半鲜叶,就能挣140元,比做临工划算。”长何新村村民喻翠珍展示着刚到手的收入,满脸笑意。
在称重处,除了采茶工人外,不少商户前来查看茶叶品质,预定采摘的鲜叶。“这芽头饱满度、叶底鲜亮度都是上品,郎溪春茶抢的就是一个‘早’字!”来自飞鲤镇的商户王万平正蹲在茶筐前,手指轻捻着刚采下的嫩芽。每年开春,他都会在这里收购1万多斤鲜叶。
为了推动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毕桥镇通过现代生态茶园改造、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等措施,提升茶农管理水平和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全镇拥有茶园1.5万亩,大小茶厂10余家,预计采茶季创收1000多万元。”毕桥镇副镇长袁玉峰表示,该镇将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罗鑫 余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