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老字号为什么做不大?

2025-10-15 10:13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夏思睿

一、本文由来

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老字号和古董一样受到人们的热爱;不过,人们却并不希望老字号像古董一样,越来越稀少,并有一种古董特有的沧桑气象。可是,事与愿违,绝大多数老字号,都消失了。保留下来的,也大多失去了曾经的辉煌,逐渐淡出了经济社会的中心;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字号,依然健康成长。

去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一次琉璃厂。琉璃厂因元朝在此烧造琉璃得名,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成为经营金银玉器、古玩字画、典籍碑帖和文房四宝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出没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文化,或者两者得兼。那天,我去得早,两边的店铺才开门,除了我,没有一个客人。店伙计都是行家里手,我是干什么的,他们嘴上不说,心里有数。我一路逛过去,没有一个人招呼我。

我看到的,已经不是琉璃厂的原样了。不过,我并不为此遗憾——因为,中式建筑历来乏善可陈。现在的街道和店铺,是1982年重修过的。修旧如旧,好古的人也许能从中找到往日辉煌的梦境。空气是重浊的,混合着煤烟、油烟和劣质檀香的味道;色彩含混不清,漫不经意地涂抹在房檐、窗棂和门廊上。店铺大小不一,格式却相似,青砖灰瓦,全无生气,一眼望去,好像一个个低眉顺眼、面有菜色的老太监侍立两旁,我倒像微服私访的太上皇。尤其是,这些店铺并不齐整,有的向前凸出,好像稍息;有的靠后,倒像立正。

在中国书店买了一本启功先生的书,讲书法的。出了书店,准备离开,远远看见荣宝斋的招牌,立在巷子深处。荣宝斋在琉璃厂西街,是一座两层楼的仿古建筑。比其他店铺,气派得多。高门敞开,明窗落地,栋梁巍巍,四角如翼。一层右手,售卖文房四宝,都是旧式文人的最爱。对此,我全不在行,看看价签而已,但价格足以让我震惊。

二楼是VIP厅,有些真迹。但不是什么上品,这倒不是我有艺术鉴赏力,而是陈设简慢可以佐证。大多数画作,并不舒展挺阔,倒像干枯的树叶一样微卷。透过保护画品的玻璃,微尘可见。一楼左手,卖大宗宣纸,各色各款,应有尽有。柜台很有乡土味——和我小时候的乡村供销社格局一样。宣纸幅面太大,不能展开平放;宣纸外有硬衬,叠成四折,好像一个个超大、超厚的奏折一样叠在一起。只有一张宣纸,独具特色,展开平摊在柜台上,上面写着四个字:就这么大。

中国有隐喻的习惯,例如春节的时候,把“福”字倒过来贴,人来了一看,说“福”到了,图个吉利,也预示着一年的好年景和好运气。荣宝斋不会把这四个字当“信条”,可是,我反倒觉得这是对中国绝大多数老字号命运的最好诠释:“就这么大”。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能够维持住,已然千辛万苦;要想“扩大再生产”,除非奇迹发生。

二、老字号为什么“就这么大”

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在世界上有所表现作为。这其中,也包括在经济领域赢得尊重。但是,眼下能够排在世界500强中的大企业,多以“国家队为主。若要更全面地衡量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广度,我们还需关注广大民营企业的成长态势。然而,民营企业的状况如何呢?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是看好私营经济的,我也如此——当然,我不是经济学家——可是,我也有一种担心,即如果现在的企业家,不能认真反思很多老字号做不大的根源,则中国的部分民营企业会和他们的先辈一样陷入死循环:总也做不大。

哪些因素限制了老字号的成长呢?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应该有以下几条。

第一,家族主义的封闭性——家和家族是儒学的基本概念,把这一思维移植到经济领域的后果是,很多老字号没有外来和新生力量,老气横秋,日渐消沉。

第二,均分家产的析产制度——家产和企业资产是一体的,所以,分家的时候,家产和企业资产一起平均分割,这是很多家族企业的特点。均分的结果是,除了创业期间的企业成长之外,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传统社会体制下的权力依附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封建帝制时期,商业活动一直备受歧视,商人阶层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中央集权,权力的渗透,像一个八爪鱼,将整个社会牢牢捆绑,当然也包括商人和商业资本。这就迫使商人阶层总是寻找权力保护伞,很多人成为权力的附庸。

第四,专利制度的缺失和知识传承的高成本——专利制度一方面使专利持有人获得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内部知识外化,成为社会知识。中国古代长期缺乏成体系的专利制度,限制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也大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承成本。

第五,连锁、加盟经营制度的空缺——连锁和加盟经营是西方企业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多老字号未能自发地发展出类似现代连锁加盟的制度规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实现快速规模化发展。

第六,忽视机器在知识固化中的作用和价值——技术的传递更多的是依赖“师傅教徒弟”,而不是通过更为可靠的机器来固化。在这一点上,中国是“以人为本”的,可是,人往往不如机器可靠,也有可能因为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的差异,使原有技术走样变形。

仅就饮食行业来说,馄饨侯、爆肚冯、门钉肉饼等,其经营模式与现代连锁餐饮的规模化、标准化相去甚远,也没有充分与时俱进,开发出适合新一代消费者的名小吃来。

置身于时代巨变之中,老字号需要的不是故步自封,唯有勇于自我革新,才能挣脱“就这么大”的宿命。这不仅是商业上的突围,更是一场文化的涅槃重生。(作者:刘云枫,管理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食品安全网立场;文章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