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浙江湖州:好水养成鲜甜味,太湖蟹爬上餐桌

2025-09-24 14:42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李方冰

昨日秋分,昼夜均等,寒暑相平,稳定的天气条件为生养在太湖周边的大闸蟹带来了绝佳的育肥期,眼下已有少量母蟹悄然上市。

循着这股鲜味,记者于清晨抵达浙江湖州长兴洪桥镇——这片太湖蟹核心产区。在星罗棋布的蟹塘间,大学生蟹农谢皝正将少量分拣好的螃蟹按规格装入网兜。

“最肥的有三两,更大的还得再养些日子。”谢皝双手拿着蟹,青壳白肚在晨光中泛着油亮。

天然好水招来农创客,塘里引入深井水

洪桥镇的蟹农们引太湖水入塘,历经300多个昼夜的守候,待秋风起时,美味驾到。

三两重的母蟹冷水下锅,无需葱姜等佐料,大火沸煮15分钟至蟹壳透红。拆开蟹壳后,可见肉质饱满紧实。只是此时的蟹黄还未完全成熟,一半呈半流质状,另一半已能尝出鲜甜。

谢皝说,从口感上来讲,鲜甜口味是太湖蟹最明显的特征,从外形上来说,正宗太湖蟹的爪子瘦尖并呈金黄色。而这一切都是太湖水赋予的。

“我是金华人,来这里创业的理由只有一个,水好。”2018年,在大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的谢皝借着好政策在洪桥镇盘下一个不大的水塘,他学着本地人将太湖水引入塘中,养起了青虾,并套养了少许大闸蟹。

秋风刮起,谢皝发现,不仅青虾鲜嫩饱满,缩在角落不起眼的大闸蟹也长成了“大块头”,还卖出了每只三四十元的好价格。

这是谢皝初创业时赚到的第一桶金,次年,他毫不犹豫地用这笔钱购买了一批蟹苗投入塘中。

水好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着“靠天吃饭”,谢皝在养蟹这条路上踩过不少坑。

2022年夏天,持续的高温炙烤着蟹塘,水位以每日近2厘米的速度急剧下降。每过一天,大闸蟹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一分。

谢皝整日整夜守在塘边,急得睡不着觉,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螃蟹一只只死去。“现在,我在塘里引入了深井水,补充水量的同时还能调节温度,另外还在塘底种植了耐高温的水草,用来持续净化水质。”

“再等等”里的坚持,亩产母蟹预计突破200斤

今年8月,虽然高温持续,但整体强度较去年有所减弱,加之谢皝做的诸多预防性措施,大闸蟹产量稳定,大个头的蟹多了不少,亩产母蟹预计可以突破200斤。

“这一季正是尝鲜的好时候。”谢皝说,当地蟹农基本迎来了丰收大年,价格走势会比较温和。

在销售环节,身为“90后”的谢皝也做足了功课。他在蟹塘旁搭上一个遮阳棚,摆上几套桌椅,为来买蟹的顾客提供“先尝后买”服务。

“要是顾客带着孩子在晚上来亲子游,我还可以领着他们去塘边看螃蟹是怎么爬上来的,胆子大的可以试着下手去捉。”谢皝说。

多年过去,谢皝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了上百亩。他还加入了当地的大闸蟹养殖协会,以求让整片湖区的大闸蟹都能保持同样卓越的品质。

在日复一日的养殖实践和学习交流中,谢皝逐渐领悟到,大闸蟹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的不仅是那一口鲜甜,更有着一代又一代蟹农们的坚守。

自每年1月将蟹苗投入塘中后,大闸蟹要脱5次壳,每一次都至关重要。蟹农们必须守在塘边,时刻观察螃蟹的变化,直到年底。

“相比于养鱼养虾,养蟹是比较辛苦的,一年四季没有‘干塘’的时候,刚一丰收就又要投苗。”谢皝觉得,或许正是这份四季无休的努力,才让他对这片土地、这方太湖水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母蟹最肥美要等到10月中下旬,公蟹则要到11月中下旬才到最佳状态。蟹农们下足一整年的功夫,就是为了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市场,这份对时令的坚守,正是太湖蟹得以传承的口碑所在。

“现在能上市的母蟹非常少,暂不提供快递,只能现场少量购买尝鲜,我会向顾客解释清楚现在的大闸蟹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并未到最佳赏味期。”谢皝说,即便可能会错过中秋的销售旺季,他和很多蟹农也宁可再等一等。(施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