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破晓,曹县苏集镇的芦笋田已悄然苏醒。村民们挎着竹筐,熟练地扒开湿润的泥土,将一根根洁白如玉的芦笋轻巧采下,筐满便送往分拣仓库。与此同时,张士庄村的金蝉孵化车间里灯火通明,村支书张新义正向邻村前来“取经”的赵永海传授经验:“十年芦笋地,一亩投放150-200个蝉蚁,关键要加强日常管理。”
曹县作为“中国芦笋之乡”,拥有全国60%的芦笋种植面积。而张士庄村创新的“芦笋+金蝉”复合模式,让土地价值实现几何级跃升。这种生态循环系统里,芦笋为金蝉提供天然营养库,金蝉代谢物又反哺土壤,形成绿色闭环。吃芦笋汁长大的金蝉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品质显著优于普通养殖。
更难得的是经济效益的突破。通过这种复合种植,亩均收入突破3万元,比单一种植翻倍增长。全村近千亩基地年创收近3000万元,30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张大爷的3亩芦笋,每天清晨采挖三小时就有800多元现金入账;白集村的董闯看着自家4亩基地,盘算着亩收入近2万元的收成,已着手扩种新田。
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依托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力量,村里成功破解了金蝉生长周期与芦笋管护的协同难题,实现“两年收金蝉,年年采芦笋”的可持续生产。技术团队定期深入田间,从蝉蚁投放密度到土壤湿度控制,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导。
为化解单打独斗的风险,张士庄村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级保障网。养殖公司与合作社提供从蝉蚁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收购的全流程服务,农户只需专注种养。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成等机制,笋农真正实现“种得放心,卖得安心”。
这套成熟模式已如涟漪般扩散,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5000余亩土地加入复合种植,亩收益稳定在2-3万元。田间地头的变革同样令人欣喜:收购商董延刚将货车直接开进笋田,现场过秤付款。“今年每斤7块左右,日收8吨直送工厂!”省去中间环节的“田间收、地头卖”模式,让农民增收看得见摸得着。
曹县的眼光远不止于初级种植。在产业链延伸上,全县集聚着10余家规模以上芦笋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其中3家亿元级工厂就能消化5万吨鲜笋。总投资2亿元的芦笋工业园区已在2024年破土动工,425亩土地上将崛起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
“从‘芦笋变金条’到‘金蝉生成金’,我们还要引入深加工,让产业链更长!”展望未来,张新义信心满满。
近年来,曹县政府正积极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迈进,依托"中国芦笋之乡"的金字招牌,让小小芦笋成为拉动更多群众就业的支柱产业。
晨曦微露时,芦笋破土而出;夏夜星辉下,金蝉悄然蜕变。曹县用智慧让土地生出“双份金”,用合作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乡村振兴的故事已在这片沃土抽枝展叶——创新的种子遇见抱团的土壤,终将生长出共富的参天大树。(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