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以多元协同的产业体系为核心,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系统举措,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融合”转型,让红色沃土上的现代农业焕发新生机。示范区确立“支柱产业稳盘、新兴产业拓路、配套产业赋能”的产业布局,构建协同互补、动态升级的三维架构,为全链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肉制品和小杂粮两大支柱产业发挥了稳定作用。肉制品产业依托绿农农牧,整合饲料生产、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形成闭环式生态,并带动武乡县大象惠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乡县晋象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构建协作网络,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控。小杂粮产业聚焦小米单品,由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牵引,向上延伸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向下拓展精深加工与包装设计,融入农耕文化展示、研学体验等场景,形成“产品+文化”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银杏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开辟新的发展赛道。示范区已布局5个银杏经济林,种植面积突破6400亩,累计栽种30余万株,构建生态与经济兼具的基地。未来将拓展银杏的深度利用,推动叶片提取、果核加工、康养产品研发等链条延伸,同时打造银杏主题步道与民宿项目,构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使这一产业摆脱单一模式,实现多元价值释放。
围绕核心产业需求,示范区同步构建多元化配套产业,形成“全域联动、按需补位”的产业生态。依托西山电厂蒸汽资源建设食品加工园,吸引豆制品、方便食品等企业入驻;以“核心园区+分布式基地”模式构建蔬菜(食用菌)产业网络,覆盖育苗、种植、冷链、初加工全流程;完善梅杏、大黄梨等特色果品基地,建设休闲食品加工车间,开发果干、果酱等衍生产品,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
示范区在纵向延伸加工链条和横向拓展业态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农产品价值持续提升。小杂粮产业推出小米饼干、小米茶、速食粥等新产品,实现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食品加工园内,江苏维扬豆制品等项目以精细工艺打造高品质产品,太湖豆制品带动15家配套企业入园,形成年产值可达5亿元的产业集群。
农业与文旅、研学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方向。太行沃土羊肥小米产业园依托百谷园基地、小米博物馆、田园综合体等载体,推出“山西小米宴”等体验,形成“产加销游”一体化链条;劳动研学基地与亲子互动区增强了农业的体验属性,使农业产出兼顾经济收益与社会价值。面对农产品“酒香巷深”的推广困境,示范区在产销两端同步提升:生产端强化种子品质、扩大规模、推进标准化流程;消费端借助电商宣传、专题探访等方式扩大小米、梅杏、大黄梨等特色产品的知名度,让武乡农产品走出大山。
保障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示范区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使涉企事项实现“全程代办、极简办理”,并组建专项服务组,通过“一项目、一小组、一工作群”机制形成问题处理闭环,提高企业诉求响应效率。政策上实行“免申即享”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载体建设中,食品产业园提供“定制厂房+拎包入住”模式,利用蒸汽热源减少运营支出;招商环节利用招商图谱精准对接目标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放大,促使产业由点状集聚向成链成群加速延展。在组织模式上,“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持续深化,农户广泛参与标准化种植养殖,实现产业发展与增收致富并进。绿农农牧、太行沃土等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中小配套主体协同成长,市场活力加快释放,为产业链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从“一粒米”到“一桌宴”,从“一片林”到“一条链”,武乡农业示范区在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这条贯通种养加、融合农文旅的“黄金链”,正在推动红色老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席兆平 房亚玲)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