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赵永恒 记者黄官国)盛夏的上海,在充满烟火气的西凌家宅路上,街区商家们正忙碌着各自的生意。与以往不同,近日来,一种新的监管服务模式正悄然运行,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半淞园路市场监督管理所监管人员的身影不再是紧张的“检查者”,更像是提供专业服务的“护航者”。在这里的实践正尝试回答一个难题,如何在守牢食品安全等底线的同时,让守法经营的商户感受到更少的打扰和更优的服务。
理念先行,一份核心追求“减打扰优服务”。“以前每次看到有来检查的就有点紧张,怕哪里没做好。”一位餐饮店老板坦言。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介绍,此次实践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减打扰优服务”的新治理模式。“我们的目标不是频繁检查增加压力,而是通过重构我们的监管方式,让合规经营商户在日常经营中几乎‘感觉不到’监管压力的存在,从而更专注于发展,同时,通过增加我们的服务供给,助力商户筑牢安全底线。”这背后,是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深化落实服务型执法、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精准触达,一份“告知书”背后的柔性智慧。夏季是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如何高效提醒商户防范风险,又不干扰正常经营?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选择了“整体化宣传+个性化入店”融合路径。7月7日至11日,一份精心编制的《夏季食物中毒防范告知书》成为关键载体。线上,商户联络群、街区公告栏第一时间集中宣贯,确保政策要求“全覆盖”。线下,执法人员化身“食品安全专科医生”,巧妙利用商户经营的间隙——客流低谷、备餐时段等,悄然上门。“他们递过来告知书,针对性提醒了夏季食品安全重点注意事项,没耽误生意。”一位生鲜店老板描述。这种“低干扰”递送,搭配现场环境的“一对一”风险诊断与操作建议,将过去可能略显生硬的检查,转化成了贴心专业指导。监管的温度,在无声的服务中被商户感知。

贴心指导
靶向服务,13项要点筑牢“舌尖防线”。这份看似简单的告知书,内容却“硬核”且精准,系统梳理了夏季食品安全13项核心风险点:主体责任落实、许可合规、人员健康、场所清洁、原料溯源、加工规范、专间管理、餐具消毒、外卖团购管理、高风险食品禁售,以及东北油豆、四季豆等特殊食材的规范加工。“关键不是‘收到’,而是要让商户‘吃透’‘用对’。”执法人员强调。因此,在入户递送告知书时,他们特别注意结合商户业态特点“靶向讲解”。面对餐饮后厨,重点强调后厨加工场所卫生,加工操作合法合规,餐具饮具消毒保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针对生鲜售卖,提醒商户采购来源可靠的产品,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规范使用生鲜灯。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旨在确保商户真正掌握防控食物中毒的“硬核”技能,将风险清单转化为行动指南。

靶向服务
成效初显,商户减负增信,街区治理提效。实践时间虽短,带来的变化已在街区悄然发生。“以前频繁迎检难免分神。现在执法人员带着服务来,指导具体又及时,心里反而更有底了!”西凌家宅路一家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如是说。商户们普遍反馈,这种方式的政策传达更清晰、更容易接受,他们主动排查整改隐患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对监管方而言,资源投放也更精准高效。执法者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低风险商户的例行检查上,而是可以聚焦真正的风险环节。执法者与经营者在“减扰增信”的良性互动中,共同筑牢街区食品安全防线。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表示:最好的街区生态就是通过精准优化的服务,让监管变成“无感”的守护。
探索新路赋能“醉美烟火·乐荟西凌”。夏季食品安全宣传成功实践表明,以服务思维优化监管触达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还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合规动力——因为商户真正理解了规则,感受到了便利与支持。近期,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还联合街道城管,对新开餐饮店前置指导,配合生态环保部门做好餐饮单位油烟监测和指导等,网格治理与服务实现了有机结合。
从“概念图景”到“街巷实景”,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正以西凌家宅路街区为试点,探索一条契合“醉美烟火·乐荟西凌”社区IP的基层市场监管新路径。下一步,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及半淞园路市场监管所将持续优化服务供给,让这种“无感”的智慧、“优感”的服务持续赋能街区自我净化能力和社区归属感,为守护城市“烟火气”贡献市场监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