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福建推进食品生产长效治理初显成效

2024-01-08 14:5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张玥玥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黄金泉 记者朱定荣)2023年,福建省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以防范化解生产领域食品安全风险为重心,着力全面从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破解监管难点痛点,管服并重,标本兼治,变“被动管”为“主动防”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严”字当头,突出压力层层传递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日常监管力度。一是监管力量全省覆盖。全省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34457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主体15656家次。组织第三方机构完成52家重点企业的风险排查工作,风险排查发现问题668项次。二是精准整治重点领域产品。深挖根源纠治10类高风险重点食品。指导福州市食安办和福州市局出台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监管工作11条措施,实施数字化可视化监管、加大抽检监测、推行内部“吹哨人”等措施。推动宁德市局探索“穿透式”监管机制,实现海参制品从原料验收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监管。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推进“两超一非”问题长效治理,开展“两超一非”点题整治“回头看”。全省发现并查处“两超一非”案件71件。

二、坚持“服”字为要,把握精准治病救企

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寓服务于监管,助企纾困解难。一是多举措开展“靶向诊疗”。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问诊把脉”,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对全省234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帮扶和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发现问题2169个,提出建议1274条。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监督抽检3批次以上不合格企业数43家,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55家,降幅达56.12%。二是推动漳州市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检测“共享实验室”试点,实现检测人员、检测平台、检测技术等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势互补,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检验难、检验贵的难题。三是打造“信用+风险”监管模式。依托监管信息化平台,引入通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修订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即时分享并推送至监管人员掌上终端,科学配置基层监管力量。

三、坚持“提”字立标,致力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抓前端,治未病”,引领食品生产企业提档升级。一是开展先进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在全省范围内筛选50家企业开展先进管理体系认证及运行试点,帮助企业在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货检验等进行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同时通过强化宣传引导,以点带面,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掀起“认证热潮”。二是持续推进小作坊提档升级。完成8个省级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试点建设,得到国务院食安委的肯定。指导漳州市局对全市307家食品小作坊开展全覆盖数字化改造,以“视频+数据”“物联+AI”形式实施“阳光”监管,产值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2%。三是探索扶持新业态发展模式。厦门市局制定出台预包装冷藏膳食团体标准,开展预制菜行业调研,邀请专家对全市192家预制菜生产企业开展管理体系专题培训指导。四是信息赋能乳制品质量提升。筛选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远程非现场监管试点工作,共设立并调试传感摄像头28个,实现生产关键点影像信息、预警信息、温湿度等数据实时同步到监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