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安徽加速健康体重管理网络建设

2025-08-27 17:10来源:健康报 编辑:陈钊琦

目前,安徽省健康体重管理服务网络正加速构建,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肥胖防控体系,基层参与度与服务同质化水平持续提升。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邢程介绍,该省通过门诊建设、基层创新、联盟协作等多举措,推动健康体重管理从“诊疗”向“全周期健康服务”延伸,助力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

多维度开展健康体重管理

按照国家部署,安徽省印发《关于加强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均需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并开展服务,同时鼓励二级医院及有条件的基层机构跟进,对诊室面积、人员配置、诊疗设备等提出具体要求。

截至目前,安徽省设置体重管理门诊(中心)并开展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超120家,省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健康安徽”微信公众号还开设“健康体重管理站”,定期发布门诊信息,强化宣传推广。

省属医院已形成多维度服务模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1+1+N”模式(内分泌代谢科+健康管理中心+多学科团队),联合减重外科、临床营养科等制定方案,通过标准化“体重管理评估包”实现快速筛查;安徽省立医院聚焦“体重管理+慢性病管理”,组建MDT团队并开通体检筛查“绿色通道”,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安徽省儿童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开设“0~18岁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推出体质检测套餐指导科学饮食运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设门诊,在名医堂增设特色门诊,实现周一至周日白天、周一至周五晚间全时段开诊,保障患者及时就医。

基层参与让健康更可及

安徽省各地积极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完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制度与规程,明确接诊、评估、随访等环节规范。省卫生健康委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体脂秤、膳食指导工具等,整合全科医生、公卫医师团队提供专业服务。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3+N”体重管理模式(评估期、干预期、维持期+多学科协作),融合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调理、生活方式指导等,组建全科医生、中医师、营养师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建专属管理群追踪数据,并推出“21天指导+中医技术”服务包,降低收费门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基层体重管理的重要抓手。安徽省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设立“科学控体重,健康有‘医’靠”“一老一小同关爱”等主题活动;部分基层机构联合社区评选“体重控制达人”分享经验,还将“健康小屋”升级为“医疗卫生服务站”,延长服务时间、丰富内容,缩短就医距离。

同质化进程全面提速

为推动健康体重管理高质量发展,安徽省从两大方向突破:一方面,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144家医疗机构成立体重管理专科联盟,拟定门诊建设、设施配置、诊疗流程等标准,组建省级专家团队通过实操演练、远程指导、技术培训等帮扶基层,实现资源下沉;另一方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完善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实体化运行会诊转诊中心,形成“基层管稳定、上级管疑难、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数据显示,安徽省18岁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达39.4%和20%,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14.97%和12.24%,且呈上升趋势,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隐患。邢程坦言,当前工作仍面临居民健康素养不足、诊疗同质化待提升、“三医”联动需加强三大挑战。

下一步,安徽将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深化科普宣传,推动体重管理宣教进社区、学校、机关,动员医疗机构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居民主动筛查意识;二是强化优质资源下沉,依托专科联盟和医联体,在学科共建、人才培养上帮扶基层,缩小不同机构诊疗差距;三是推进“三医”联动,持续与医保部门会商体重管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推动肥胖症诊疗药物纳入医保,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