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孙战谋 周嘉璇 记者陈茜)食品安全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没有“零风险”只有“零容忍”。今年以来,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围绕群腐主题,聚焦群众有感,突出六个紧盯,采取五项措施,狠抓两个整治,着力写好民生答卷。截至目前,查处农村集市查处假冒奶粉案件2起、查扣假冒奶粉273袋;查办掺杂使假羊肉卷案1起,不合格乌鸡案1起,肉制品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案件1 起,其余食品案件35起,没收过期茉莉花茶15袋、掺杂使假羊肉卷2袋、其他食品575.5公斤。
紧盯突出问题,写好民情日记。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问政于民,开门整改。先后发放调查问卷550份,采取错时监管、科所联动、线上宣传、“你点我检”等方式把民情日记写成真情日记,创新构建“错时监管+联合执法+技术监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针对群众反映的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问题,采取“1个畅通,织密群众监督网络;2个结合,构建全链条溯源机制;3个宣传,凝聚社会共治合力;4个检查,确保整治不留死角;5个摸清,夯实监管基础数据”等五项措施,加强全链条监管、穿透式检查。
紧盯典型案例,强化风险管控。针对农村集市监管人力不足、业务不精、认识误区,鄠邑区市场监管局主动担当,采取局领导亲力亲为、各科所联动联查、全区域错时监管、监察室明查暗访的方式,加强对农村集市、庙会流动摊贩监管,一举查获近年屡有耳闻但未查获的流动销售假冒奶粉案件2起,在玉蝉锦乡村捣毁假冒奶粉黑窝点1个。该2起假冒奶粉案件的查处,为加强农村集市产品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思路,对指导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整治具有强烈的示范推动作用。
紧盯以案促改,深化标本兼治。鄠邑区市场监管局以案为鉴,紧握监管之舵,盯紧促改促治,统筹推进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和肉制品整治见行见效。以案为鉴,举一反三,严格执法,筑牢底线。组织各科所队进一步完善肉制品底数台账、问题台账,采取挂号销账,闭环整改等措施,加强日常监管,排查风险隐患。针对市、区两级联合检查中发现的过期食品问题,召开以案促改专题会,要求各所队刚性执法除隐患、柔性服务明底线、疏堵结合保民生,让“民生温度”与“安全底线”得以兼顾。
紧盯移送线索,狠抓社会共治。自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以来,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向各区县提供相关整治线索若干,如向汉中市南郑区移交11吨地沟油案件线索1条,协助汉中市南郑区迅速捣毁一地沟油黑窝点。同时,该局于7月4日组织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农业、工信等部门专题召开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和肉制品整治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案件线索信息共享、增进贯通协同、齐抓共管的措施和机制,让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要求体现在行动中,彰显在社会共治上。
紧盯建章立制,狠抓执法为民。围绕投诉举报,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采取每周一研判、每月一调度、每季一总结的方式,狠抓敦本务实,调研分析、靶向施策、建章立制。努力以新气象、新作为助力“诗画鄠邑、品质新区”高质量发展。
紧盯改善民生,为民办好实事。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需于民、在充分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前提下,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开展食品小作坊环境卫生大提升风险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严格以作坊规范化建设推进作坊实现标准化,努力让小作坊服务大民生,解决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该局领导亲自带领由业务骨干组成的“流动诊所”,全方位开展业务帮企、技术扶企、送法护企活动,让白酒、香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留住乡愁,茁壮成长,品牌更亮。
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和假劣肉制品整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家一户之力,需要深耕细作、蹄疾步稳、久久为功。下一步,鄠邑区市场监管局将采取加强检管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帮扶与教育相结合、监管与执法相结合等四结合的方法推进假冒伪食品整治见行见效、走深走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