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大背景下,为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思路,明确即将开展的主要任务,近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试点推进交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举办。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部署,更是对各地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陈松认为,建设先行区要聚焦产业,优中选优,针对辖区内的优势主导产业,遴选基础较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信用评价和分级监管。这一举措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陈松还提出,要创新服务,提升效益,研究制定“农安信用+”系列激励政策,推动执法监管、品牌发展和金融信贷等信用服务场景的应用,为产业兴旺赋能。他解释说,这将有助于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提升。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与信息研究室进一步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流程、建设任务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具体来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试点实施的任务包括制定印发实施方案、遴选农产品生产示范主体、制定守信激励政策以及组织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这些任务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据介绍,试点实施单位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细化建设任务。例如,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完善主体信用档案、开展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制度等。同时,还需要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领导小组,明确牵头机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在遴选农产品生产示范主体方面,要聚焦辖区内的产业特点,优先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并组织开展培训指导,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和管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制定守信激励政策,提高信用显示度,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在显著位置公示信用等级和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信用相关信息。
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秦昌葵则从技术层面详细介绍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以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服务为例,秦昌葵表示,该平台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杭州市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应纳尽纳,主体信用等级结果可视化呈现,区域内主体信用状况可直观展示。信用评级结果在日常监管、金融保险、项目申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该平台以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现有数字化监管平台为基础,结合先行区集中展示的要求,重点推动先行区试点单位遴选出的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监测、评价和公示等工作。会上,还通过视频方式实际演示了农产品生产主体和监管主体在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评价、合格证开具等方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汪敏则系统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背景、广东推进该项工作的进展和实践案例。他提到,广东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采信及评价工作方案(试行)》,依托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赋予动态信用分值,实现了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监管。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对纳入信用监管平台的主体进行评分评级,设计电子化“农安信用标识”和“农安信用等级证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的实时测评和动态修复。
在“示信”宣传和“用信”落实方面,广东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级结果挂钩政策,推动农安信用在合格证、金融、品牌打造、评优评先、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多场景的应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也为广东省农产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汪敏说。
此外,浙江省建德市农业农村局也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分享了建德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建德市依托杭州市“数智农安”平台,通过多个数据来源途径实现农安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同时,依托数字化手段推行以证亮信、以信量证的“证信融合”模式;此外,还联合市场监管、财政局、商务局等部门制定《建德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十条意见(试行)》,特别是推出“共富·农安贷”产品,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金融特惠福利。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效率,也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丁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