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村遇上咖啡馆,会是什么样的?
每逢周末,位于庐山市温泉镇通书院村的“与山咖啡”总会飘来阵阵咖啡香,不少居民和游客闻香而来,享受恬静的田园时光。
与山咖啡馆的店主胡家园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庐山市“90后”姑娘,在她看来,乡村咖啡馆的出现,让家乡这片土地变得更加有韵味,也为振兴乡村增添一抹青春的活力。
一个月,上万人。这是当地村干部粗略估算近一个月来村游客的数据。在他们看来,乡村咖啡馆成为“网红”,“红”不在咖啡本身,而在于乡村。
通书院村,原本是庐山脚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农旅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在庐山脚下、在旅游景点边、在东林大佛旁”的通书院村因地制宜,打造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农事服务中心片区,涵盖了育秧中心、水培芽菜基地以及大棚基地;发展了“泉、药、稻、酒”等四大特色产业,引领村民增收致富;建成了“庐山印象”会客厅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品一杯乡村咖啡、吃一碗农家菜、住一次农家屋。
然而,发展总是要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村里民宿有了一定基础,经营者收入也算可以,但相比庐山市其他地方的民宿,通书院村有不少差距。为此,庐山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发挥旅游部门的平台优势,邀请全国知名民宿运营专家实地考察、召开讲座,为当地民宿业主开展集中授课,引荐运营龙头企业,解决群众产业发展壮大瓶颈问题。“现在大家信心足了,也有很好的发展思路,未来这一片高端民宿区将会吸引更多游客。”望着正在推进的项目,村党总支部书记满心欢喜。
离开通书院村,记者又来到百公里外的彭泽县芙蓉墩镇许家坝自然村。走进村庄,一幢幢青砖黑瓦的老房子映入眼帘,但是房子内却别有洞天,“小马哥唱吧”“乡村会议室”“二佬表餐厅”“老班长小酒馆”休闲、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活气息。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乡村青年创客空间”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这帮年青人头脑活,把我们的干辣椒、红薯粉、干菜都销售出去了,这些东西在村里就能换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刚一进村,记者就被村民许敏庆的这番话吸引住了。
什么是创客空间?就是把当地的农村青年创客网络人士吸纳到一起,搭建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平台,通过在淘宝、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既助力电商创客网红成长,又拓宽农产品销路。
现在,湖西村许家坝形成了集翰林文化、军旅文化、农耕文化等多个生活单元为一体的“复合式”乡村旅游点,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创客”们还租用了村中500亩土地种植中草药,村民既可拿到土地租金,也可以获得每天130元的务工收入,这一项产业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劳动岗位,也将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许家坝的创客们在网络上干得得心应手,而德安县的邱永乾也在家乡大显身手。2017年,在上海工作的邱永乾看中了家乡的林业生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当时家乡对返乡创业的鼓励比较大,再一个就是我们德安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两者结合,再加上我们自己的食用菌技术,所以说想回来从事食用菌这个行业。”江西邱姑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乾如是介绍。
如今,“邱姑娘”已经成为了赣北地区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了让“邱姑娘”这样的乡村振兴企业留得下、走得远,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德安县丰林镇聚焦营商环境,在菌菇产业园打造了“智慧菇房”,通过自动化装袋机械、高效灭菌、无菌车间全自动接种技术、智能化养菌手段和引进物联网监控技术,有效提高了菌菇产量并保证全年生产。
食用菌产业园结出了硕果,城门湖也迎来了大丰收。2023年12月初,柴桑区城门街道城门湖1800余亩水域迎来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冬捕。记者在现场看到,活蹦乱跳的肥美鲜鱼搅热了寒风凛冽的冬季,渔民们脸上个个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客户”管四军是第一次来到城门湖,就收购了20万斤鱼。原来,在开捕之前,当地镇村两级干部就前往湖北、安徽等地,积极对接销售市场,进一步打开销售面,解决后顾之忧。近年来,柴桑区城门街道践行“生态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天然水域全面禁止投饵、投肥等养殖方式,实现“人放天养、清水养鱼”。
【记者手记】从山脚下的一杯咖啡到古村里的一群创客,从一朵科技感满满的香菇到一条原生态的清水鱼……他们因地制宜、因势而造、因时而创,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依托、不同的途径。相同的是,他们都找到自身的地理优势、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他们都打破了固有思维,找准了突破口和发力点。展望前路,乡村振兴的活力澎湃激荡;未来的故事,必将更精彩。(郭长国 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