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浩淞农业科技集团乡村振兴专题系列报道之二:科技深耕——浩淞集团以十项核心技术为笔,让黑土地“说话”

2025-10-28 08:2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王志永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王也 曹景常)“以前种地靠天、凭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靠科技,同样的黑土地,产量和收益翻了番。” 黑龙江省集贤县农户李建军的感慨,道出了浩淞农业科技集团科技赋能东北农业的显著成效。自转型农业产业化以来,浩淞始终将科技作为激活黑土地潜力的 “金钥匙”,研发推广十项核心农业技术,覆盖 “选种 - 种植 - 管理 - 土壤养护” 全流程,让每一寸黑土都成为 “会说话的增产能手”。

科技赋能的第一步,是打破 “经验种植” 的局限,让种植模式更科学、更适配东北自然条件。浩淞集团经过多年试验与实践,成功研发出玉米大豆间作、高密度玉米种植、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绿色果蔬生态种植四种先进模式,其中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堪称 “黑土地增产典范”。该模式并非简单的 “玉米套种大豆”,而是通过精准测算植株间距、优化光热水肥资源配置,实现两种作物的 “协同生长”:在玉米种植上,将密度从传统的 4000-5000 株 / 亩提升至 6000 株 / 亩,通过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大豆种植上,选用耐阴品种,利用玉米行间空隙实现高效套种,同时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2024 年,在浩淞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玉米平均单产达 2000 斤 / 亩,较传统种植增幅超 20%,大豆单产达 500 斤 / 亩,增幅超 25%,实现 “一田双收、双增双赢”。更难得的是,该模式具备极强的适配性 —— 在土壤条件上,无论是壤土、砂土还是黏土,只需调整种植密度与肥料施用方案,就能稳定产出;在气候条件上,能适应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的温差变化与降水特点,有效抵御干旱、倒伏等自然灾害,成为东北多地推广的 “明星模式”。

土壤是农业的根本,东北黑土地虽肥沃,但长期过度耕作导致的 “薄、瘦、硬” 问题日益凸显。浩淞集团将土壤养护作为科技研发的重点,推出秸秆再生黑土技术与微生物肥技术两大 “黑土修复利器”。秸秆再生黑土技术通过 “粉碎 - 腐熟 - 还田” 的闭环流程,将玉米、大豆秸秆转化为富含腐殖质的有机碳材料,每年每亩还田秸秆量达 1500 公斤以上,不仅补充了土壤有机质,还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让板结的土地重新变得疏松透气。数据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 0.1 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减少 20% 以上,单亩产量提升 20% 以上。微生物肥技术则针对东北农业 “滥用肥、多用肥” 的痛点,研发出微生物水溶肥、叶面肥等系列产品,这些肥料含有的有益菌群能激活土壤养分、抑制病虫害,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的破坏。在黑龙江省宝清县的试验田,使用浩淞微生物肥的水稻,不仅抗病能力增强,千粒重还提升 0.3 克,每亩增产 150 斤,且稻米口感更佳,市场收购价每斤高出 0.2 元。

科技的价值,在于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为农民所用。浩淞集团建立了一套 “产学研结合 + 田间验证 + 农户培训” 的科技转化机制,确保技术 “接地气、能落地”。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由 20 余名农业专家组成的浩淞研究院,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东北农业的实用技术;在东北多地设立试验田,对每一项新技术、新模式进行至少 2 个生长周期的田间验证,收集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产量数据等,不断优化技术参数,确保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针对农户对新技术的 “畏难情绪”,开展 “手把手” 培训 —— 农技人员深入田间,现场演示智能农机操作、肥料施用方法、病虫害防治技巧,还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技种植手册》,录制技术讲解视频,让农户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2020 年春节后,浩淞将农业产业化发展首站选在地理条件复杂的黑龙江省集贤县,这里同一乡镇的不同村落有着 7 种小气候,农技团队托管 5000 多亩土地后,深夜统计苗情数据、优化管理方案,当年秋季粮食产量就比当地平均亩产增产 30% 以上,用实打实的成绩打消了农户的疑虑。

“科技赋能农业,不是给农民‘送机器、送技术’就够了,而是要让农民‘会用、能用、管用’,让每一寸黑土地都能‘说话’,告诉大家怎么种才是最好的。” 浩淞农业专家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科技深耕黑土地的初心。如今,在浩淞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东北农民从 “经验种植者” 转变为 “科技种植者”,黑土地的潜力被不断激活,为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