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夏思睿) 10月16-17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大会以“强化食安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180个市、区、县市场监管和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及50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共计350人集聚一堂,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处处长夏楠出席了10月16日下午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代表发言环节,她在发言中提到,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边疆民族地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高质量谋划好“十五五”发展。要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无旁骛干事创业,齐心协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夏楠强调,餐饮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铸牢这一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餐饮安全是凝聚共识的“连心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各族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关乎生命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确保餐饮食品安全,让各族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能够有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在共同的生命关怀和健康保障中,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餐饮文化是交流交融的“黏合剂”。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餐饮场所是各族群众日常交往、社会互动的重要空间。保障各类餐饮服务提供者,无论是经营何种风味、服务于哪个群体的餐饮单位,都能在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下规范运营,有助于营造公平、有序、安全的餐饮消费环境,促进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相互尊重、欣赏与融合,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监管公正是维护团结的“稳定器”。 依法实施公正、公平、公开的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是对所有市场经营主体一视同仁的体现,是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这有助于防止因监管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各族经营主体都能在统一的规则下健康发展,从而夯实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下面夏楠处长立足自身职能职责,从政策引领、监管创新、文化融合、技术赋能四个维度,谈了认识和体会:
一、政策引领,以共同体意识统领食品安全治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治体系保障。
近年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配合自治区人大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修订了配套管理办法,明确食品“四小”登记、原料溯源、过程控制等要求。出台《网络订餐监管实施细则》、《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联合检查机制”,落实“党政同责”,建立“三书一函”制度,使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更加健全,进一步压紧责任链条。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现各民族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奋斗,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各族群众生活需求深度融合,实现监管与文化传承双促进。
二、监管创新,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智慧监管提升治理效能。
积极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坚持高标准推进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食堂100%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达到53.12%,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积极推广“互联网+AI监管”,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AI抓拍”,建立“餐饮安全风险字段”和数据库,集成全区12万户餐饮单位数据,通过AI算法实时预警高风险环节。鄂尔多斯通过暖城阳光餐饮工程探索搭建了农村牧区集体聚餐监管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牧区流动宴席监管效能。营造了“企业自律、群众参与、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氛围,为全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融合,以饮食为媒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特色餐饮激活文化认同。
市场监管部门要以“安全为基、文化为魂、发展为要”为原则,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激活企业动能,构建监管服务双轮驱动新模式。今年,在全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活动中,设立了食品集市,45家餐饮服务单位设置了展位,现场2万多观众。在锡盟举办的第3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51家餐饮商户入驻,开幕式10万人参加。两个盛会现场制作酸奶饼、蒙古果子、手把肉、锅包肉、蒙古奶茶等特色美食供观众品尝和购买,市场监管部门主动提前介入保障,全程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和指导,为观众提供美食的同时也宣传了地方美食。市场监管部门动员、鼓励特色餐饮单位以饮食为媒,交往交融,指导地方特色餐饮单位引入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让安全和传统的理念协同发展,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四、技术赋能,以安全监管撬动经济升级,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应突破“单纯管控”思维,通过“精准施策+技术赋能+产业联动”三位一体机制,将监管要求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示范引领方面,打造“餐饮放心消费街”,引导餐饮行业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在技术赋能层面,通过标准引领,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生机,针对民族特色餐饮食品“有文化无标准”的痛点,监管部门应主导建立“文化价值+安全规范”双轨制标准体系,比如探索破解民族特色餐饮食品升级面临标准、卫生、质量难统一的问题,利用检验机构技术优势,提供检验技术帮扶;设立“特色餐饮食品提升基金”,对采用HACCP认证的餐饮单位给予设备补贴,支持他们进行升级改造,提升餐饮食品品质等。实施“餐饮食品工匠”培养计划,联合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帮扶工作,助力餐饮单位做大做强。
高质量的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保障民生的底线要求,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消费潜力、促进产业发展、展示自治区形象的重要抓手,直接服务于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监管,淘汰落后、不合规的经营主体,为守法诚信、管理规范的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餐饮行业提质升级,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生态。
二. 提振消费信心,释放内需潜力。安全放心的餐饮消费环境,能够有效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激发外出就餐、体验美食的意愿,有助于繁荣餐饮市场,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为自治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三.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引导餐饮行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使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食材本地化采购,支持地方特色餐饮传承创新,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 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开放发展。 一个拥有高水平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地区,其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对于吸引游客、招揽人才、开展区域合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自治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竞争与合作。
未来,夏楠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处将进一步探索、实践将共同体意识引领餐饮经济新模式,通过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强化校园餐、网络餐饮、农村牧区餐饮、集中用餐供餐单位等业态监管,实现“安全提升—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步构建起既保障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餐饮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