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躬耕”桑田,不但研发出果叶两用桑新品种,推动溧阳保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桑园、建成桑树产学研基地,还把苏南先进的蚕桑种植技术推广到西部地区,夏安扣的故事让人感怀,更让人感悟。农业文明需要“活态保护”、产业护航,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时代经济浪潮中永葆活力、历久弥新。
由于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蚕桑种养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是经济规律驱动;但江南作为传统蚕桑发源地,文化根脉不能断。打小从桑园走出、一辈子从事蚕桑业的夏安扣,深谙其中道理。他没有仅凭喜爱和情怀收集古桑树、做研究,而是把桑树研发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文化焕新结合起来,牵头创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研发出比较效益高的桑树新品种,不断延展蚕桑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让蚕桑业在苏南重新焕发生机,让农业文明在市场经济中赓续绵延。
江苏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从兴化垛田到苏南的塘浦圩田、桑基鱼塘等,为我们留下了洋洋大观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溧阳蚕桑业一样,这些农业文化遗产都在开发利用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如兴化垛田开发出千垛菜花的乡村游“爆款”,以三产赋能一产;苏南的桑基鱼塘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活态重建”,将成为探寻江南农业文化的知名景点。可见传承农业文明,要情怀更要创新,既抱有保护振兴的热情,又秉持科学开发的精神,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古为今用,通过科技研发、产业链延伸,赋予农业遗产生机和活力,让农业文明在市场大潮中发扬光大。(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