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一片片火红的辣椒田构成了内蒙古开鲁县最耀眼的丰收画卷。走进开鲁县的红干椒种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不绝、低矮却茁壮生长的辣椒植株。每株辣椒都挂满了果实,那些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涩辣椒与即将成熟的鲜红辣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开鲁红干椒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辣椒皮红肉厚、色质纯正、果实细长,品质优良。除了维生素、辣椒素和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比其他地区生产的同类产品高外,还具有特别香浓的辣味,被称为“香辣型”辣椒,是辣椒中的上品。
开鲁县委书记王凤森向记者介绍,素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美誉的开鲁县,立足60余年红干椒种植历史与产业基础,锚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四大关键环节,以科技赋能、以标准引领、以品牌增效,全力推动红干椒产业向绿色化、高质量、规模化跨越式发展,让开鲁红干椒红遍全国、香飘世界。
看禾选种,构建红干椒品种“金字塔”
今年种的辣椒品种哪个好?开鲁县在东风镇双林村建设邹学校院士创新工作站看禾选种平台500亩,引进红干椒新品种50个,同时推广成果转化品种4个,主要针对市场所需的色素椒、高辣椒、剁椒、配料椒等引种试验示范。当前辣椒即将成熟,双林村及周边地区很多种植户前来观摩,选择心仪的品种来年种植。
长期以来,开鲁县红干椒产业面临着“一品独大”的隐忧。以“北京红”为代表的传统当家品种虽然占据市场主流,但也暴露出品种单一、抗病性减弱、产量提升乏力等问题,遇到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芯片”瓶颈。
面对挑战,开鲁县主动求变,将目光投向了国内顶尖科研力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辣椒育种专家邹学校团队合作,共建“邹学校院士团队创新工作站”。在院士团队的引领下,开鲁县制定了清晰的品种培优战略,实施“当家品种提纯复壮、主打品种产能提升、品种结构丰富多元”三大路径,构建起一个稳固而富有活力的红干椒品种“金字塔”。
通过建设红辣椒全国种质资源库,累计引进朝天椒、线椒、色素椒、高辣干椒等名优特新品种300余个。经过试验示范遴选,成功培育出“蒙湘”系列、北星5号、蒙古椒6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干椒品种,并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50余个优质品种。
经过严苛的“大浪淘沙”,当地筛选并驯化出一批既能适应开鲁独特气候土壤条件,又具备市场潜力的新品种。这不仅为开鲁红干椒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源库”,也为产业抵御单一市场风险、开拓新蓝海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鲁县以“品种培优”为突破口,系统性地重塑红干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家品种的稳固,确保了产业的根基;主打品种的增效,推动了产业的进步;多元品种的引入,拓宽了产业的赛道。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品种“卡脖子”难题,推动开鲁红干椒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格局转变,为“种全国、卖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科技,示范推广提升红干椒品质
看禾选种平台不仅示范品种,还示范各种种植技术。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谈到红干椒生产技术时两眼放光:“平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主要进行了一穴双株试验示范、应用新型肥料试验、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示范等,为促进开鲁县红干椒更新换代、丰富品种、提升品质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好品种需要配套好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开鲁县在良种推广的同时,大力开展丰产栽培农艺试验示范。通过加大“微生物菌剂配伍”“一穴双株密植”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建立高标准示范田,让椒农亲眼看到科技带来的增产效果,从而加速先进种植模式的普及。此举不仅提升了主打品种的单位面积产能,更着眼于未来,积极研究“粮椒套种”等新模式,为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前布局。
丰收在望,开鲁县东风镇双林村的辣椒种植户韩宝庄满含期待:“我今年种了40亩地的高辣品种,按照目前的长势看,一亩地收入能超过2000元。通过参加县、镇组织的技术培训,在育种、育苗、田间管理上应用了新技术。好的辣椒品种加上新技术,品质也就更好,当然会卖出一个好价钱。”
然而,目前辣椒育苗、栽种、收获和后期加工处理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作业比例过高,导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了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开鲁县推广红干椒全程机械化生产,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快引进红干椒精量播种机、智能移栽机、智能水肥一体化机械、整枝机、收获机、色选机及烘干机等相关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8月20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及相关农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开鲁县红干椒全程机械化座谈会,推进红干椒全程机械化发展。
“我们以创建国家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县为契机,培育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红干椒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开鲁县副县长常亮说。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推广“耕种防收”多环节托管服务模式,实现红干椒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
标准引领,铸就红干椒品牌“硬核”
今年7月末,开鲁县出口辣椒“大基地”获得海关批准,标志着全国首个出口辣椒“大基地”正式运行。出口备案基地是农产品走出国门的“通行证”,更是保障出口品质的关键一步。
从田间地头到国际餐桌,一颗小小的红干椒要经历怎样的蜕变,才能成为代表区域形象的“金字招牌”?
在“中国红干椒之都”开鲁县,答案清晰而坚定:以标准化为基石,铸就品牌化之魂。开鲁县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将传统经验种植升级为现代标准生产,不仅破解了出口壁垒,更让开鲁红干椒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
开鲁县的标准化实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从最基础的“一亩三分地”开始,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坚固基石。
在小街基镇宋起堡村红干椒标准化示范基地,负责人郝文会介绍:“从种子的选择到化肥的使用,全程可追溯。我们施农家肥、用降解膜,通过绿色种植、标准化管理,每亩辣椒可增收300至500元。”今年,开鲁县共建设了32块、总面积达2万亩的高标准示范田,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种植,为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标准化不仅提升了初级产品的价值,更撬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开鲁县大力扶持蒙椒都等本土企业,同时引进德斯福食品、晟成食品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出媛晶蒜蓉辣酱、巧厨娘辣椒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投资近5亿元打造的冷链仓储体系,以及配套开发的“辣椒贷”“质押贷”等10余个金融产品,更是为产业“强链”“固链”筑牢了金融与物流基石,吸引了新疆、甘肃等外地辣椒资源到开鲁集散,使开鲁正从“种植大县”向“贸易强县”迈进。
如今,有了标准的保障,开鲁红干椒以其香度高、酸度低、色价适中的独特优势,赢得了加工企业和国际市场的高度青睐。从2021年出口额528万元,到2024年飙升至3.5亿元,短短几年增长65倍的奇迹,正是品牌力量最有力的证明。
从一粒标准化的种子,到一亩标准化的农田,再到一个标准化的产业集群,开鲁县用“标准”这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红干椒产业品牌化、国际化的大门。未来,随着对不同品种标准化体系的持续创建和完善,“开鲁红干椒”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真正实现“红映开鲁,辣香天下”的愿景。(张芮嘉 张仁军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