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甘肃徽县:“全链思维”破题生猪高质量发展

2025-11-17 09:15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方冰

2025年以来,面对新的生猪生产供需形势,甘肃省徽县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破题生猪高质量发展,以“三降两提一塑造”为抓手,着力推动生猪产业降成本、降体重、降污染,提高防疫水平和综合效益,全力塑造“徽县生猪”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县域特点和区位优势,我们积极构建以育种场、饲料厂、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肥料厂为载体的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年产值突破12亿元。”徽县副县长肖辉说。

抓育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日前,在徽县泥阳镇雷庄村的恒宇畜牧有限公司家畜繁育中心,技术人员正忙碌地进行精液采集、检测、稀释和分装。“一份优质的猪精液,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以配种数十头母猪,极大地提高了优良公猪的利用率,加速了良种基因的扩散。”该中心负责人孟亚辉说,36年来,他从一头种公猪起家,到建成亚辉家畜改良站,再到目前饲养良种公猪120头、纯种母猪80头的家畜繁育中心,种猪繁育事业越走越远,数量、质量、效率显著提升,去年一年售出800头种猪和12万份冻精。中心从土杂猪开始,到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世界优良瘦肉型猪种,通过杂交繁育,其后代表现出产仔率高、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且料肉比最低可达2.5∶1,肉质风味也相对更好。目前,这些优良品种已成为徽县规模化猪场的主力军。

“从市场形势看,国内黑猪、地方特色品种市场份额扩大,品牌溢价率可达30%~50%,在积极引进外来良种的同时,徽县也着眼于本土特色品种的挖掘与提升。”徽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保护为主,短引长育”原则,一方面,通过开展“轮回杂交”和“配套系”生产,筛选出最适合本地环境、表现最优的杂交组合,培育“徽县生猪”的商品猪;另一方面,对八眉猪、青泥黑猪等地方猪种采取保种与开发并重的策略,建立了八眉猪保种场,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提纯复壮,并探索将其与引进品种进行杂交,旨在培育出兼具地方猪风味和商品猪长速的优质新品种。

强科技,数智赋能降本增效

在徽县徽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猪场,实时监控画面里,膘肥体壮的生猪正埋头进食,自动上料系统定时定量地将饲料输送至食槽,整个饲喂过程精准、高效。“自动上料、自动清粪,以前养1000头猪至少需要用3个人,现在1个人就可以,每千头猪一年可节省人工成本7万~8万元。”该公司负责人张永成说,“智能装备的应用,不仅能做到精准饲喂,还能把控出栏节奏,实现‘人管设备’到‘设备养猪’的跨越。”

近年来,徽县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柔性引进省级农业技术高层次专家人才15名,建成国家级产业顾问工作室1个、“产学研”基地10个,申报专利18项。全县7个万头以上养殖场全部配备全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系统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综合成本降低15%,母猪受胎率达98%。

科技领航,激活了徽县生猪产业降本、提质、增效的“动力源”。记者在徽县采访时发现,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当地生猪育肥环节正掀起一场降本增效的产业“革命”。

“通过持续的饲料研发与数据化管理,与我们合作的养殖场,其生猪的料肉比已从早期的2.8∶1以上,下降到了2.5∶1至2.4∶1,这意味着每生产1斤猪肉,能节省近2两的饲料。”中康利饲料公司技术总监祁佐斌说。

延链条,全链条提升生猪价值

近年来,徽县坚持生猪全产业链思维,大力推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目前,全县有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314个,其中万头以上龙头养殖企业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家、省级1家。

“作为饲料生产企业,我们陆续在徽县及周边地区布局建设了6个生猪养殖基地。今年年底,公司年50万头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将建成投产,投产后将有效弥补徽县生猪产业的屠宰加工短板,提高生猪产品附加值。”祁佐斌说,全产业链发展,既可以有效降低中间环节成本,一定程度也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记者在徽县采访时还发现,生猪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还有效带动了中小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发展。当地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和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与养殖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目前这种模式已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3.2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我自己投资建设了厂房,用来给企业代养生猪,仔猪、饲料、销售这些环节全部由公司负责。”徽县一位养殖户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收益还有保障,每头猪都能稳定获得200~280元的代养费。

促循环,绿色引领多元发展

当生猪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通道”,环境承载力的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此,徽县坚持把有机循环与生态环保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徽县麻沿河镇,当地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和畜牧养殖优势,积极引进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建设项目,以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六大类36种产品,年处理粪污20万吨,反哺农田15万亩,实现了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农牧并举,有效解决养殖污染及秸秆处理难题。

“猪场的粪污经过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场区日常生产生活的能源供应,沼渣沼液则直接进入周边农田、果园、蔬菜基地。”金牛公司有机肥加工厂厂长刘兴杰说,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污染难题,又降低了种植业成本,生产出的农产品更绿色、更受市场欢迎,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多赢,也让“徽县生猪”贴上了“生态、健康、安全”的标签。(鲁明 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