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8月发布数据,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49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7%。多个种类的农产品出海交出亮眼答卷,为外贸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农业贸易扬帆远航
甘肃省张掖市的高原夏菜、番茄酱、马铃薯雪花全粉、豆制品等多个品类的农产品被摆上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架”;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的发源地——宁波市象山县晓塘乡的柑橘搭乘货轮驶往新加坡……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部分品类表现突出,市场和贸易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水果及制品累计出口额达3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除此之外,粮食谷物及制品,坚果、子仁及制品等农产品也均实现了增长。其中,粮食谷物及制品累计出口额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5%;坚果、子仁及制品累计出口额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1%,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胡冰川研究员认为,农产品出口的突破不仅是市场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制度体系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中国农业来说,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还需要精准的物流管控体系和强势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支撑;同时,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农户更好地理解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转化率。
值得关注的是,在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中国农业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新动能。例如,2024年,大疆农业无人机的出口量比2017年增长了32倍,年增长率达到66%,涵盖了农田监测、植保作业、精准施肥等多个方面。
专家认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农业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加速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开放和国际化注入新的活力。
政策赋能加速出口
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支撑。近年来,国家在推动农产品出口方面展现出系统性的战略布局,成效显著,尤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众多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加速出海。
数据显示,前6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农产品247.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农产品19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3%;对东盟出口农产品1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对欧盟出口农产品6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农产品5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产品贸易行业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研究》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出口额预计将从2025年的45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20亿美元。
专家表示,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推动农业对外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共建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投资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将使得中国在全球农业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今年上半年,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潍坊海关发布促进农食产品扩大出口10条措施,促进潍坊农食产品高质量扩大出口;漳州海关出台服务漳州市外贸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其中涵盖加快农产品企业注册登记办理、简化现场评审流程等措施;武汉发布《2025年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对自主研发农作物品种年推广(含出口)面积达到20万亩至120万亩的,最高奖励100万元……
业内专家认为,推动农产品出口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结合政策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等多维度措施。在政府层面应完善政策体系与公共服务,在产业层面需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市场层面要拓展多元化出口渠道,“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市场开拓”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农产品快速出口,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韧劲、活力将继续显现。中研普华研究院预测,受政策红利、技术赋能与消费升级的三重推动,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张,2025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较2020年增长55%。(顾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