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开启全国“巡炸”的“鸡排哥”愈加忙碌,结束南京汽水音乐节行程后,10月31日他又现身南昌飞行大会。商业布局上他更是动作频频,被网友调侃“是要打造鸡排帝国了”。
采访中,鸡排哥表示自己没有百万钱,但拥有百万粉丝,大家的支持是无价的,“如果你不曾拥有,何谈失去?不管红还是不红,我认为应该秉持一颗平常心。”
为啥走红: 烟火摊的坚守与真诚
每天清晨六点,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李俊永就推着满载家当的三轮车出现在景德镇中学门口,早上卖肉夹馍,中午切换成炸鸡排模式,直到晚上十点才收摊,一天16个小时的忙碌,构成了他多年不变的作息表。
这个被网友亲切称为“鸡排哥”的南昌人,在景德镇生活了42年,原本只是街头无数摊主中最普通的一个,却在2025年国庆前夕意外爆红,不仅火遍全网,还吸引美国彭博社报道,成为带动当地文旅热的“现象级”人物。
在这份坚守中,藏着他独有的经营哲学,采访中他袒露的细节更为真实。对学生减1元的营销方式受到欢迎:“学生不能带手机,放学时收6块,可能他口袋里就摸不出那一块钱硬币。”下午4点半放学高峰,他会优先服务孩子,避免他们久候。“袋子要永远敞开”是给顾客的底气——让大家直观看到分量与品相,更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炸不到位,我是不会原谅我自己”的自我要求,让6元鸡排五年间保持稳定酥脆,攒下扎实口碑。
真正让他破圈的“金句输出”,在采访中也得到真实注解。“撒调料要均匀,就像分配生活精力”“油温180℃才刚好——谈恋爱不也是这道理?”“你值得所有美好,包括我的鸡排”,这些被网友戏称“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的表达,并非刻意设计:“对熟悉的学生我一直这样,多少有点夸张,主要是吸引顾客,加深印象。”
这份热情来自哪里?鸡排哥说,“来自日常工作的积累,我每次会跟顾客聊聊家常或者具体的某件事情。你只有和顾客交流,你才能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当然也会有累的时候,累了会看看电视、刷刷手机,周末不出摊的话会看看书,到户外走一走。
10月28日,“鸡排哥”变“洋气”了,在发布的变装视频中,“鸡排哥”身着西装还戴着一副透明眼镜,潮感十足,并称“这种场面我也能控制”。鸡排哥有拍摄团队吗?他的表妹说,是她负责拍然后上传。
全国“巡炸”:以平常心应对“流量退潮”
爆红后开启的全国“巡炸”,让“鸡排哥”从街头走向更大舞台,采访中,诸多细节显示其初心未改。10月25日南京汽水音乐节,他在美食街区守了七八个小时,6元单价、每人限购一块的规则没变,对每位顾客都送上祝福。“不管人多人少,要让大家高兴回去。”他说。
现场画面与采访反馈印证着他的感染力。一位主持人彩排间隙排两小时买到鸡排,受访时说:“酱汁饱满不油腻,他跟我说‘你值得所有美好发生’,太暖心了,线下看和视频里一样真实。”连歌手颜人中都主动通过现场大屏与“鸡排哥”互动,模仿他的“一切尽在掌握”,在颜人中询问完“等会可以为我炸一份鸡柳吗”,鸡排哥竖起大拇指给予回应,他疲惫却兴奋地说:“平时客户都是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陌生人,很震撼,颜人中的歌很真实,我喜欢。”
此次到南京音乐节,“鸡排哥”准备了1000份鸡排,其中酱料是他从景德镇带来的,其他材料是南京这边采购的。“鸡排哥”只在25日摆摊一天,1000份鸡排售完为止。
南京之行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刻印象,“这是充满诗意的城市,中山陵、梧桐大道都值得去”,提到美食还略带遗憾:“鸭血粉丝吃了,盐水鸭、蟹黄汤包还没来得及尝”。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规划:“一直关注‘苏超’,要把摊开到决赛现场,为队伍加油。”话里透着草根的热忱。
流量带来的困扰,“鸡排哥”也坦诚应对。“原来3点半收摊,现在有人排3小时还没买到,我心里过意不去。”他的解决方式很朴素:“没货就真诚道歉,让第二天来不用排,再送一份。人家不是为鸡排来,是为我的真诚。”这种同理心源于他的过往,采访中他首次详谈经历:“技校毕业分进陶瓷厂,下岗后做了三年厨师,有了孩子压力大,才去卖小吃。三块五块攒,在小学门口守了七年,现在那些小学生都大学毕业了还来寻我”。
这份经历塑造了“鸡排哥”的经营原则,采访中他解释“学生减1元”的坚持:“不是做公益,是知道他们的难处。原来在景德镇小有名气,现在全国朋友认识我,靠的就是‘顾客利益至上’。”而成立景德镇李俊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从快餐转正餐的举动,被网友笑称“鸡排帝国”,他直言:“没团队,靠家人帮忙。改公司是想稳扎稳打,不是搞加盟圈钱”。
面对“流量退潮”的提问,他的回答很是通透:“如果你不曾拥有,何谈失去?我没有百万钱,但有百万粉丝,这是精神财富。要以平常心做事,有时候难得糊涂。”
流量之思:对平凡价值的重新发现
“鸡排哥”的走红非偶然流量事件,而是当代社会情感需求、商业逻辑与城市治理交织的缩影。
从“拉面哥”、理发师晓华到“咖啡阿姨”“鸡排哥”,在城市的烟火气中,越努力越幸运,每一个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流量担当”。鸡排哥以“6元鸡排+真诚互动”打破了程式化的商业社交,用“雷打不动赶摊”的坚持对抗着成功学焦虑,更以小摊的烟火气消解了城市陌生感,精准填补了大众对“去套路化连接”的渴望,这种“反网红化”的特质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
从“个体奋斗与时代需求的共振”视角来看,“鸡排哥”的走红更像是一场对“平凡价值”的重新发现。他没有精英创业者的光环,也没有网红的精致人设,只是日复一日守着鸡排摊、算着“学生减1元”的小账,这种“不包装的真实”恰恰戳中了当代人对“悬浮叙事” 的审美疲劳,比起直播间里动辄千万的销售额,大众更愿意为踏实买单;比起话术化的营销,更感动于“你值得所有美好”的朴素祝福。
但流量的双刃剑也随之显现。这次鸡排哥走出景德镇来到南京参加音乐节,有人称为“巡炸”。高热之下也出现一则消息,二手平台出现求代排队消息,标价最高299元,还有人放话接单。“299元代排”将情感价值异化为社交符号,商业化诱惑与平台算法绑架更可能稀释其“初心”,而要让这份真诚不沦为泡沫,既需要“鸡排哥”自身以“平常心”守住品质底线,也依赖政府如景德镇般用专班、文旅计划“接住流量”,更需消费者跳出狂热打卡,以理性守护这份朴素善意。这种平凡价值的被看见,也反向推动着城市治理的温柔转身。景德镇为他成立专班,南京在音乐节给小摊留位,这些举动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对“烟火气生产力” 的认可,让“摆摊”从“边缘行为”变成了可被赋能的“城市风景”。
当流量退潮,真正能留住人的从不是“网红标签”,而是他始终没丢的“顾客利益至上”——就像那些愿意排两小时队的人,买的不只是鸡排,更是对“认真生活就会被尊重”的信念投票,而这份信念,正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里前行的底气,也是“鸡排哥”现象超越流量本身的深层意义。
本质上,“鸡排哥”的案例是一场微小的社会信任重建实验:在商业套路频发的当下,他让大众相信“认真做事能被看见”“商家可不用套路”,而这份对真诚、信任与烟火气的集体渴望,才是比百万粉丝更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面清晰“后视镜”。(张楠)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