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闽南,暑气蒸腾。7月27日至31日,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三基、副主任邓祖湖带领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一同前往福建省果蔗产区,以科技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在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沙洲村的蔗田里,果蔗挺拔生长,叶片摩挲间,似在诉说产业升级的新故事。今年3月中旬,高三基、邓祖湖带领的专家团队就在这里种下了果蔗脱毒种苗,如今,团队再次来到沙洲村,循着科技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为当地果蔗生产再添把“科技柴”。
培训课堂为富农增收开出“新药方”
一大早,果蔗种植户就坐在会议室,盼着专家“传经送宝”。邓祖湖在介绍脱毒种苗技术时说:“用脱毒种苗,果蔗像吃了‘增高剂’和‘甜糖丸’!产量能涨15%以上,糖分多0.5个百分点,水裂、棉心等毛病也少了!”他现场教蔗农如何选地、整地、施肥、覆膜,“按这些要点种,果蔗的商品率和效益肯定能提上去!”
“三分靠种,七分靠管。选种时,要选择抗病性强的良种,采用脱毒种苗,从根源上断病原;还可以试试‘甘蔗+花生’间套种、水旱轮作,田间的生态就会变好了;螟虫性诱剂、杀虫灯齐上阵,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温柔药’,植保无人机一飞,农药打得准、用得少……”高三基向蔗农讲解果蔗的田间管理技巧,将源头把控、生态调控、精准防控等关键管理技术面对面讲给当地村民。团队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谢源为农户介绍全国各地特色果蔗产区的发展经验,“果蔗清甜脆嫩,是富民强业的好作物!”她细数着:广西贵港白玉蔗有地理标志,浙江陶山蔗借电商远销国外,福建松溪万前村百年蔗深挖历史底蕴……农户连连称赞:“原来防虫、防病有这么多巧招,这些法子真实用!专家还教了我们‘树品牌、延链条、创模式’的经验,小果蔗也能撬起大产业!跟着专家干,日子肯定更甜!”
专家团指导蔗农打好田间管理“组合拳”,推动果蔗增产增收,以科技助力果蔗产业高质量发展。高三基向记者介绍,该团队还前往漳州市漳浦县、长泰区、龙海区,泉州市永春县以及莆田市仙游县等果蔗主要种植区,为种植大户提供现场技术咨询,覆盖蔗农近百人,试验示范面积3400多亩。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强筋健骨”
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沙洲村的这片试验基地,承载着8000多株优质黄皮和青皮果蔗脱毒种苗,成了精密的“科技试验场”。团队成员穿梭其间,围绕青黄交织的脱毒种苗,时而弯腰细察种苗长势,时而驻足交流技术细节。“这片种苗既承载着当下的生机,更藏着产业雄心。适地配新法,轮作促丰产……我们既要守住传统风味的甜,更要开拓新的‘甜蜜版图’,推动漳州果蔗从‘单一卖原料’向‘多元创价值’转变。”高三基与各位团队成员探讨着品种适应性与科学种植规划。
“不仅要让实验室成果走出来,更要扎下去——我们计划通过科技小院把脱毒苗技术、科学种植模式带到蔗农身边,同时打造闽台果蔗科技文化交流、科技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全域文旅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榜样基地。”高三基告诉记者。
近年来,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在沙洲村的科技服务行动,是科技创新赋能地方产业的缩影。脱毒苗技术扎根,水肥管理、病虫绿色防控培训落地,每一步都在给当地果蔗产业“强筋健骨”。
产学研用为“甜蜜事业”提供“金钥匙”
在田间地头,高三基向来自漳州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漳州台商投资区产业服务中心和产业发展集团的代表介绍,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年来深耕甘蔗科研,为中国甘蔗种业发展作出两次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推动了我国甘蔗第一次和第四次品种更新换代;近10年来获得国家甘蔗新品种鉴定(登记)、植物新品种权50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4件,主持制定国家、农业行业、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25部、国家标准样品2项,通过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平台,有机衔接了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科研院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模式,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借助广东清远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项目,我们扶持广东英德市丰林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使该专业合作社的果蔗脱毒种苗(茎)的生产能力在短短的3年之内提升10倍,已经在全国13个省份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推广面积突破50万亩,覆盖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南等全国13个果蔗种植区域。”高三基说,同时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果蔗种苗产品远销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实现中国果蔗产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如今,蔗田里的试验苗愈发茁壮,就像产业升级的“火种”。这根甘蔗,一头连着高校科研的“智慧脑”,一头系着地方产业的“增收梦”。让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变成产业发展的“金钥匙”。随着科技持续赋能、校地深度融合,漳州果蔗产业将会甜得更持久、更辽阔。沙洲村“一根甘蔗甜四海”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