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程家武)4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的通知》,合肥市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为全国十个知识产权“双示范”建设城市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重要论述,构建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体系,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5.4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1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五。近三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3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金奖数量居省会城市第五。2020年6月,合肥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2021年12月,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获批,2022年8月,合肥市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合肥市市场监管局被表彰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4年)》《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 2025年)》,以专章形式将知识产权纳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
二是持续提高创造运用效益。2022年合肥市发明专利授权量首破1万件,实现总授权数量1.2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5.4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1。商标有效注册总量33.44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注册量超2200件,pct国外专利申请1428件,占全省的76%。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丰硕。近两年合肥市连续获得中国专利金奖3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获金奖总数达到7项,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知识产权金融成效显著。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知惠行”等专项活动,全年组织银企对接会10余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1.84亿元;发行三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
三是持续加强全链条保护。“严保护”的力度持续加强。2022年度立案查处751起,罚没款550万元。清理非正常专利申请1.5万余件,清理率达99%。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制度改革,在“公检法司”分设警务联络室、检察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和公证法律服务窗口。“大保护”的格局日渐完善。以获批建设专利侵权行政纠纷裁决示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试点、技术调查官制度试点、信用分类监管等为契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水平。积极探索“集中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互联网+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等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提速提效提质。成立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中心、知识产权云存证服务中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日臻完善。聘任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调查官220名,配备纠纷调解员和知识产权专员2120名。“快保护”的效率逐步提升。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组建全市首批138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强用好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在各县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服务站,构建快速维权“一张网”,打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同保护”的态势不断彰显。加强长三角知识产权区域合作,与上海、杭州等9城市共同签订《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发起成立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共建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与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共签《关于合肥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长三角知识产权精英人士”评选活动,信息互通、维权互助、资源互享的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持续深化。
四是持续强化管理服务能力。集聚线下资源。建成全国首个地理标志展示推广中心,展示推广地标产品137种,实现营收近2亿元,地标产品展示推广新模式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十大典型案例。建成合肥知识产权大厦,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已遴选入驻30余家全国、全省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中科大TISC中心、中科大转移转化项目孵化基地,打造“多机构入驻、多业态融合、多资源汇集、全链条服务”的知识产权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建成运行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社会共享的合肥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合肥知识产权在线”),收集整合103个国家地区或组织1.5亿条专利数据,8351万条中外商标数据,9885条地理标志数据、5.5万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数据,114万条知识产权裁判文书,汇集信息检索、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交易等20余项功能。
下一步,合肥市将对照《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目标要求,锚定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结合全市实际,强化整体部署,完善建设方案,加大资源投入,落实人才支持和条件保障,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