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志辉)早晨7点,伴随着琅琅的书声,一群妈妈们已经开始为孩子们准备餐食……在“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中,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以创新思维破题,聚焦学生饮食安全,推出“妈妈食堂”特色举措,通过“用情建机制、温暖筑防线、安心护成长”的实践路径,将专项整治成效转化为惠及万千家庭的民生福祉,这不仅是校园餐饮的模式创新,更是家校携手、用爱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温暖实践。通过让妈妈们亲自参与食堂的管理,从食材挑选到烹饪出品全程把关,让孩子们既能享受到营养均衡的放心餐食,也能在校园里品尝到熟悉的“妈妈的味道”。这一模式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融入校园日常,让每一天的餐食都成为亲情的传递与爱的延续,用美食滋养身体,用爱温暖心灵,真正实现了家校同心、携手育人的美好愿景,切实让校园餐实现“美食与爱共鸣”。
为破解校园餐监管难题、回应家长关切,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鼓励推广“妈妈食堂”做法的通知》,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共治,鼓励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在招聘时,优先录用学生家长。通过制作“妈妈明白卡”“妈妈监督卡”,引导从业家长化身食品安全“安全员”“监督员”,既熟悉掌握操作规范,又实时监督食品安全。同时支持家长收集学生对餐品口味、质量的反馈,担任“协调员”推动食堂优化菜品、改进服务。
从哈尔滨平房区率先探索,到全省13个市地全面推广,“妈妈食堂”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665所校园、10家供餐单位累计聘用并培训“妈妈员工”2872名,惠及18.97万余名学生。在佳木斯,4家校外供餐单位中“妈妈员工”占比达58%;在鸡西,41所学校的“妈妈员工”推动食堂综合覆盖率超50%,依托快检室实现食材检测结果实时共享;在绥化,131所中小学及38所幼儿园的“妈妈员工”深度参与膳食管理,让每一份餐食都经得起检验。这种“家长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不仅打通了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更让专项整治成为凝聚社会力量、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
在“妈妈食堂”,“家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家长们凭借对孩子口味的熟悉,结合季节特点提出“冬季加热汤”“减少辛辣食材”等建议,与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菜单共创”。“妈妈员工”发挥家常菜烹饪特长,推出“每周限定餐”,打破传统校园餐的单调感,让午餐成为学生眼中的“惊喜盲盒”。
这份温暖更延伸到育人环节。哈尔滨平房区各学校通过实时直播食堂烹饪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妈妈们”清洗食材、精心烹饪的全过程,结合“光盘行动小明星”评选,开展感恩教育与节约教育;七台河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专题培训,以“理论+案例+实操”的方式提升“妈妈员工”技能,让专业保障与温情服务并行;大兴安岭、黑河等地的“妈妈食堂”里,热汤热菜驱散冬日寒意,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
“从食材采购到餐具消毒,每一步都有‘妈妈们’盯着,我们完全放心。”这是黑龙江家长群体的普遍共识。为让“安心”落到实处,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技术赋能与制度监管相结合,在“妈妈食堂”关键操作区域安装无死角摄像头,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阳光直播”,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可远程巡查,家长、学生可随时查看。严格落实“双牵头”舆情防控机制,健全食材采购溯源、餐食留样等制度,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黑龙江各级监管部门持续强化保障。哈尔滨市场监管局每学期开展“妈妈员工”专项培训,覆盖操作规范、应急处置等内容,通过“老带新”传帮带提升服务质量;鸡西市在120所公立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建成快检室,食材检测结果实时上传“食安之城”小程序,让家长“扫码可知”。如今,“妈妈食堂”的安心效应已通过媒体传播走向全国,成为黑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以小切口办好民生实事的闪亮名片。
从“吃得安全”到“吃得暖心”,黑龙江“妈妈食堂”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将民生温度融入校园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未来,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化“大宣传”理念与社会共治机制,让“妈妈食堂”模式持续焕发活力,为校园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让更多学生在“家的味道”中健康成长,让民生实事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