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志辉)近年来,牡丹江市积极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本地资源与产业基础,创新推出“玉米地养鹅”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有效实现了种植与养殖的高效协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牡丹江积极响应黑龙江省“鹅十条”产业政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扩大养殖规模,成功突破鹅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全链条提质增效。林口县海华大鹅养殖合作社在300亩玉米地中放养20万只大鹅,实现“一地双用”,土地利用率提高100%。利用高秆玉米形成的立体空间养殖40日龄大鹅,构建“鹅食杂草害虫、粪肥滋养农田”的生态循环系统。鹅群清除杂草率达95%以上,显著减少病虫害,形成天然生物防控机制。粪便还田替代30%以上化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鹅群啄食行为促进玉米根系深扎,增强通风透光,提升籽实饱满度。
牡丹江创新推出“玉米地养鹅”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生态放养模式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鹅群活动空间扩大,日均运动量较舍饲增加70,促进肌肉生长和脂肪均匀分布,肉质更加紧实鲜美,鹅胗、鹅肠等副产品发育良好。鹅群采食粗饲料也增强其消化功能,体型普遍优于舍饲鹅。玉米地因鹅粪还田,土壤持续培肥,生产能力稳步增强。该模式在降本增效、带动就业和促进规模经营方面成效显著。每只鹅通过自主采食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可实现增收约10元。海华合作社因减少化肥投入节省9万元,带动当地就业20余人,人均月收入5000元,全年预计增收200万元。
目前,“玉米地养鹅”已形成“玉米供栖息,鹅助玉米长”的良性循环,有效推进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融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牡丹江市将进一步加大该模式推广力度,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龙头带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鹅产业体系,助推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