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阳新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送上门,暖心零距离

2025-11-04 21:1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罗臻 欧阳梦妮)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来,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始终秉持“服务为民”的初心,在就业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退役军人服务等多个民生关键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心贴心”的务实举措,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工作人员态度好、有耐心,真正为我们老百姓着想!”11月3日,陶港镇江荣村村民江建利说。

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

今年以来,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的“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就业便民服务活动,通过精准对接与贴心服务,成功帮助多名待业居民实现稳定就业,以务实行动解民忧、惠民生,赢得了群众的由衷点赞。

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下沉各村,进行全覆盖式的就业摸底排查。在走访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居民冯美汉的儿子一度待业在家,正为工作发愁。掌握这一情况后,中心迅速行动,根据其个人情况和就业意向,第一时间为其匹配了本地重点企业隆志鞋业的合适岗位,并积极牵线搭桥。目前,冯先生已成功入职,每月稳定收入达4000余元,家庭经济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儿子找到了这么好的工作,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冯美汉欣喜地表示。

与此同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中心积极开发并协调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帮扶。李才村的王银凤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通过中心的精准安置,他被安排到合适的公益岗位,每月也能获得2800元的稳定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这日子更有奔头了!”王银凤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两则案例仅是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就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为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该中心建立了动态就业信息库,并主动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搜集岗位需求。通过“点对点”推荐、“一对一”辅导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的精准服务模式转变。

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朱从烈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送岗上门”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努力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更扎实的举措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人来找服务”到“服务去找人”

面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办理中“线上人脸识别”的技术要点,中心工作人员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将服务窗口前移至群众家中,为常年卧床的居民贾仙和余香花成功办理了线下认证手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高度赞许。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的数字化升级,线上人脸识别认证已成为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重要方式。然而,这道“便捷之门”却将部分特殊群体挡在了门外。陶港镇居民贾仙、余香花因年事已高且长期卧床,无法完成线上人脸识别的必要流程,其家人为此焦急万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陶港党群服务中心在例行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

群众利益无小事。中心负责人朱从烈当即表示:“系统有边界,但服务没有终点。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位群众因为客观原因而无法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中心迅速决策,启动“绿色通道”便民服务机制,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带头的上门服务小队。他们携带相关表格和移动设备,顶着寒风,分别前往两位老人的家中。

在贾仙老人家中,工作人员俯身在病榻前,耐心细致地核对身份信息,并通过手机App等辅助方式,与后台审核人员协同完成了身份核验。

面对家属的感谢,工作人员轻声回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让老人家顺利参保,我们心里也踏实。”

同样,在余香花老人家里,温馨的一幕再次上演。工作人员不仅高效地办完了资格认证手续,还关切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并简要讲解了相关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政策,让老人一家倍感温暖。

“我老伴这个样子,正愁怎么去办手续,你们就上门来了,真是太及时了!现在的政策和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了!”贾仙老人的老伴激动地说。这一句朴实的赞誉,道出了受益群众的心声,也是对陶港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最大的肯定。

此次上门服务,看似是一次微小的常规操作,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从“人来找服务”到“服务去找人”,中心真正将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据了解,为进一步解决特殊群体的办事难题,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已建立起一套常态化的摸排与上门服务机制,将高龄、残疾、重病等行动不便人员纳入“服务清单”,定期提供上门帮办、代办服务。

陶港党群服务中心此次的暖心之举,不仅打通了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它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现代化服务,不仅是技术上的智能化,更是人性关怀的精细化。这股冬日里的暖流,必将激励更多部门转变作风,让“陶港式”的暖心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你们没有忘记我们,还这么惦记着我们,真是太感谢了!”袁达年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柯玉英也哽咽道:“谢谢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帮了我们家大忙。”

这两户家庭的经历,是陶港镇“敲门行动”成效的具体缩影。据悉,该行动旨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发现,通过“走进门、坐下来、听进去”的方式,将军烈属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服务中心的“服务清单”,再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将其变为“幸福清单”。

一股暖流正在陶港镇涌动。今年来,陶港镇党群服务中心在常态化服务军烈属的“敲门行动”中,通过精准摸排与主动对接,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深切关怀,送入了退伍军人袁达年与烈属柯玉英的家庭,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抚慰人心,彰显了尊崇与关爱。

“敲门行动”并非简单走访,而是一次带着政策、资源和深情的“主动出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专班,深入走访服务对象家庭,仔细聆听他们的心声,精准掌握他们的“急难愁盼”。在走访过程中,退伍军人袁达年的情况与烈属柯珏英家庭面临的特殊困境,被一一记录在案,并迅速被列为重点关爱帮扶对象。

经过中心的积极联络与协调,成功将这两户家庭纳入知名企业劲牌公司的公益关爱行动计划。对于退伍军人袁达年而言,这份来自社会的持续关怀,让他倍感尊崇;而对于烈属柯玉英一家,这份雪中送炭的援助尤为珍贵——她的孙子不幸罹患口腔癌,高额的治疗费用让家庭承重,劲牌公司的专项关爱资金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陶港镇党委书记王敏表示,服务军烈属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未来,陶港镇继续深化“敲门行动”内涵,拓宽社会合作渠道,确保每一位军烈属都能被关怀、每一份困难都能得到及时回应,让尊崇之光温暖每一个为国防事业作出贡献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