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汉川红地标上,我们与先烈“对话”

2025-10-31 11:1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周斌轩 今天的中秋似乎来的有些晚,10月8日,亦是国庆节最后一天的假日,多云的天气也来助兴。我小时候课本上读过魏人镜、方植三等汉川籍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尤为敬仰先烈前辈,因种种原因,近40年来也未能成行,近期,我们作家协会以弘扬“三大精神 奋进支点建设”为主题,组织26名作协会员赴汉川当地红色革命场所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内心尤为喜悦与满心期待,为文友们作好工作服务也是由衷高兴,终于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了。

当国庆长假的秋风掠过汉川城郊的柏油路时,汉川作家采风团的车轮,已然碾过襄南乡间的水泥路,满怀敬仰之心向着马口镇丁集村方向驶去。假日的晨光漫过汉江堤岸时,已落在了红色革命纪念碑的石阶上。约摸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汉川作协一行人的身影,走进了那片松柏掩映的革命纪念地,没有喧嚣的人潮,只有纪念碑的轮廓在蓝天下愈发挺拔,像一柄直刺苍穹的剑,也像一座扎根江汉平原汉川大地的坐标,静静等候着我们这些文字追光者的到访。我们首站抵达丁集魏人镜烈士陵园,翘首以盼的烈士之嫡孙与如约而至的作家们热情相拥,相互寒暄,仿佛是久别重逢的他乡遇故知。初识魏先生,映入眼帘的是略显黝黑的中年汉子,戴着眼镜,气质儒雅、敦厚质朴,他带领作家们来到纪念碑前驻足瞻仰,大家不由而然自发站成二排,温文儒雅的祁怀清部长是被文友尊奉为“班长”的学者型领导,在其领誓并带领25名作家集体庄严宣誓,随后大家环绕纪念碑庄严肃穆的瞻仰,目之所及,当目光触到“魏人镜精神不死”那几个鎏金大字时,作家们的脚步却不约而同慢了下来。秋日碑前,心潮与思潮同涌,伴着秋风里裹着晚稻的清香,却在触到那方镌刻着名字的石碑时,骤然添了几分厚重,这是属于丁集这片土地的永恒记忆,也是我们文学人此行要追寻的精神脉络。你瞧,当晨光刚漫过墓前的矮松,众人凝神聚气有序拾级而上,指尖掠过碑身粗糙的纹理,如同触摸一段滚烫的历史岁月,碑前的松柏常青,树下的花篮缎带在风里轻轻飘动。我们一行有年逾六旬的资深老作家,更有像曹黎、刘玲等八零后青年作家,大家神情肃穆并满怀崇敬之心逐字辨认碑上的铭文,有的拍照作为学习资料留存,多愁善感的周莉荣老师快速记录着细节,笔尖偶尔停顿,是在掩饰眼角的湿润。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作为讲解员的魏先生声音洪亮,却清晰地勾勒出当年的画面,跟随着脚步,来到“魏人镜同志旧居”内堂观瞻,一幅幅革命者照片,一帧帧历史性画面,一件件珍贵老物件,让人遥想当年游击队员烈士们在芦苇荡里传递情报不畏生死闹革命的峥嵘岁月,这些令人动容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就像1600千米汉江里的水,从未因礁石险滩阻隔而停歇,革命先辈们也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在艰难里开辟出希望的路,更是在绝境中为信仰筑路的坚持与坚守。在丁集魏氏宗族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后辈子孙继承祖辈遗风,百折不挠,奋发有为,如今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打拼,继续为国家、社会、家族作出丁氏贡献,如今,有些成为商界精英、政界领导,尤其是整个家族百年来没有违法乱纪的的后辈子孙,不由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离开丁集村,我们一行来到南河乡革命烈士纪念碑,走向第二层的纪念场所的短短几十步,却像穿过了漫长的时光隧道,连平日爱说笑许德鹏等作协会员,也悄悄收了笑意,在这里,每一声呼吸都怕惊扰了沉睡的革命烈士先辈。绕到纪念碑后侧,一面刻满烈士名录的石墙让空气更显凝重,我注意到墙角落每个个名字,生卒年份标注着,算下来牺牲时还不到三十岁,许多比我们的孩子年龄都小。一样的青春,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忆往昔,他们选择用生命守护家国,望今朝,我们选择用文字方式传承记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精神“传承”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站在先辈的肩膀上,替他们看一眼如今改革开放的盛世,再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来到位于老新村“栗山秀”浪漫小镇,热情好客的爱心企业家彭运秀正在翘首以盼,在会议室里观看着农庄发展史宣传片时,听彭总讲述其叔祖彭怀堂等革命烈士的英雄故事,当年彭怀堂在这里组织农民运动,白天藏在竹林里发动群众,夜里借着月光编写革命传单,还给同志们传递情报。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说到激动处忍不住的泪流脸颊,此情此景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作家,我们曾在那些课本里的对“革命历史”浅识,此刻化作了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在文学人面前徐徐铺展。

午饭毕,我们坐上大巴,前往杨林沟镇红升村的白鱼寨周边六个村的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碑拜谒,我们沿着乡村小路一往无前,风掠过田埂,藕塘的藕叶在摇曳,远处的稻浪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着这份缅怀。从杨林沟集镇穿镇而过,沿汉江大堤驱车前往,此刻,专程从嘉鱼县远道而来的张志奇博士激动不已,再次回到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作家们在其带领下沿堤而下,顶着烈日步行三百余米,一望无垠的秋景是那么静逸,只有静卧在田埂与松林间的烈士墓,这里长眠着一百多位烈士,他们英名的镌刻碑座的四周,他们战斗故事如今还回响在襄南汉川大地上,这是我们要追寻的红色坐标,是需写入笔墨的精神图腾。正值当头午间,善解人意且博古通今的张博士毅然决定在车上宣讲革命故事,从他的父亲和家族革命人毅然随着部队战斗,到负伤休整后一路寻找老部队的革命事迹,张博士如数家珍般地侃侃而谈,作家们如痴如醉的听,一个小时的“党课”让大家深受启发,感慨不已,同时聆听并见证了儒雅多才的张志奇家族一门五烈士的革命事迹。上堤间隙,远眺汉江,江水滔滔,自西向东,正是一如千百年来母爱般滋养白鱼寨这片土地的模样。

大巴车在疾驰,我们的心在奔腾,一路向北奔向最后一个目的地,下午15时到了新堰镇杨业村,镇村干部早早地等着村委会,我们简单的寒暄过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村委会广场前观看杨业陂当年的革命形势图及大后方的机构设置画展,随即来了一个合影后,镇党委书记万利超率领作家们来到六合村及冯新村,当大家看到污水处理设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都是惊叹不已,用作家的视角见证新农村建设,深切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乡村振兴中的稻田如画,都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最后来到东湖沟村方植三烈士陵园,这里2014年9月被市双拥办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仲秋的风已带了些凉意,陵园墓前的松柏却依旧苍翠,我们并在两排向烈士三鞠躬,追忆方植三烈士当年在游击战中,带着队员在芦苇荡里与敌人周旋,缺粮时就挖野菜、啃树皮,却从没想过放弃。离开时,夕阳仿佛为纪念碑镀上了一层金边,日光斜照在陵园牌坊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作家记满烈士的故事,内心也写满了心底的感动。

秋访红陵,笔墨承魂,碑前叩问,文脉承光。革命烈士用生命写下史诗,我们则要以笔为炬,让这些故事不被时光掩埋,敢为人先是风骨,开放包容是胸怀,湖北“三大精神”里的“筚路蓝缕”,汉川的王平章、魏人镜、方植三等烈士的选择,不正是这种在绝境中为信仰赴死的决绝,我们握着笔的手,此刻也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要把这份决绝,写进文字里,让后来者知道。此行,汉川作家带回的不仅是笔记本里素材,手机里的影像资料,更有心中沉甸甸的感动,我们写散文,写的不是风景,是风景里的魂,当写下这些文字时,碑前的风,烈士的故事,都会化作笔底的力量,让湖北精神,在文字里永远鲜活,在岁月里永远滚烫。作为汉川文学爱好者,我们或许无法像先辈那样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用笔墨作桥梁,有责任有义务让烈士们英魂被更多人记住,让大别山精神在文字里永远鲜活,毕竟,最好的拜谒不是沉默的鞠躬,而是作家们和更多的人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明天听。


作者:周斌轩,男,中共党员,湖北汉川人,市直机关干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人民监督员、汉川市政协委员。作品散见于《长江丛刊》《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孝感晚报》报刊杂志及荆楚网、评论员网等网络平台,累计五十余万字。敬捧文字如璞玉,载尽生活悲喜;凝望文字若星子,迸发爱生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