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温雅迪 记者张阳阳)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聚焦食品安全领域,以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为抓手,构建“全链条治理、多维度防控”工作体系,推动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实现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通过系统性治理与创新性实践,农村牧区食品市场秩序实现良性运转,为筑牢北疆食品安全防线提供了内蒙古方案。
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构建违法震慑机制。坚持“查案溯源、打治结合”全区累计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873起,覆盖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涉及标签违规、过期食品、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对6起涉嫌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同步收缴销毁问题食品4213.24公斤,罚没款162.2万元,通过“处罚-销毁-移送”全流程,形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的治理效应。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建立“动态整改+源头管控”机制,责令638家问题单位限期整改,取缔无证经营2家,同步推行行刑衔接联合执法,捣毁制假窝点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针对农村牧区监管半径大难题,通过执法培训、网格化管理充实基层力量,推动监管触角延伸至嘎查村(社区),实现食品安全“小事不出村、大事快处置”的基层治理升级。
强化协同共治,打破区域监管壁垒
联合农牧厅构建“定期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协作机制,按季度开展2次跨部门联合检查,覆盖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小作坊、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创新实施区域互查机制,跨14个盟市交叉互检发现240项隐患并全部整改,通过异地体检破解熟人监管难题,推动形成全区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推行闭环管理,夯实主体责任根基
建立“台账管理-分类整改-复查验收”全流程闭环机制,根据风险等级立即实施整改,要求问题企业限期提升,实行差异化处置,同步开展一对一整改指导,帮助经营者完善管理制度。截至目前,1319项问题隐患全部销号清零,推动监管从被动整治向主动防控转变。
深化科技赋能,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实施“靶向抽检+数据研判”科学监管,聚焦粮食加工品、乳制品等高频消费品类,完成抽检1262批次,合格率达97.5%。通过抽检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风险点,建立“抽检-处置-溯源-改进”全链条管控,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的监管模式升级。
此次专项整治推动了内蒙古农村牧区食品安全状况实现三个提升:市场秩序规范性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下一步,将立足“长效治理、品质提升”双目标,健全协同治理体系,为全国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的边疆实践经验,切实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