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工作的实践思考——吉林市市场监管局龙潭分局乌拉街市场监管所工作实际

2025-09-09 10:59来源: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办公室 编辑:夏思睿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潭分局 刘力宁)为切实保障农村群众饮食安全,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近年来持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本文结合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潭分局乌拉街市场监管所(以下简称“乌拉街所”)监管实践,系统梳理工作方法,深入分析治理难点,并提出完善建议,为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多维施策织密防线:专项整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级网格体系,压实监管责任链条

乌拉街所现有执法人员10人,管辖金珠、乌拉街、缸窑、大口钦四个乡镇,共81个自然村,管辖面积877平方公里,辖区内食品经营主体386户。针对辖区监管面积大、监管对象分散的特点,乌拉街所建立了“三级责任制”网格化监管模式,即所长—副所长—所员三级,逐级压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并且探索出“3纵4横81点位”的联动工作法,“3纵”即市局、分局和乌拉街所的纵向联络;“4横”即乌拉街、金珠、缸窑和大口钦四个联建支部的作用发挥;“81点位”即所涉及的81个行政村的活动开展,从组织层面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重点精准排查,提升问题发现处置效能

针对农村经营主体“存续不稳定、经营季节性”特点,实行信用档案季度更新机制,确保监管“底数清、状态明”。以农村集市、小食杂店、食品批发部为重点场所,以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等消费量大的品类为核心,开展“地毯式”排查,2024年以来,乌拉街所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20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27个,立案查处食品不符合标准、过期等案件13件,实现问题隐患闭环整改与违法案件精准查处。

(三)强化技术赋能支撑,筑牢风险防控屏障

通过“检管联动”机制,科学制定抽检计划,2024年龙潭分局完成食品抽检744批次,其中乌拉街所完成136批次,不合格食品立案查处率达100%。通过“自查—督查—抽查”三阶段工作法,即通过微信群督促自查、网格员逐户指导,科室“回头看”督导的方式,实现问题整改闭环。

(四)打造示范引领标杆,推动监管与宣教并重

实施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培育工程,通过“线上线下指导+专家现场帮扶”,将达标经营户纳入培育库,重点规范散装食品标签、电子化台账等问题。近两年,乌拉街所纳入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培育对象79户,4户获评市级示范店,形成“以点带面”辐射效应。同时,依托村级宣传窗、LED屏及公众号等载体,发放科普材料1000余份,开展相关培训6场,参与培训460人次,提升农村食品经营规范化水平与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

二、破题攻坚面临挑战:治理工作的突出难题

尽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仍面临 “监管、违法、消费、供应链” 四重困境,制约治理效能深化。

(一)监管效能受限:人力成本与地理特性的双重制约

农村地域广阔、经营主体分散,导致监管半径大、执法成本高,部分偏远乡村执法往返需2-3小时,监管频次难以保障;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以小作坊、小商贩为主,部分存在证照不全或超范围经营问题,给动态监管带来挑战,部分区域存在“失管”风险。

(二)违法特征隐蔽:低成本运作与短链条流通的双重难题

违法分子多以家庭作坊为据点、简易设备生产,通过流动摊贩、小型食杂店销售,生产经营链条短、溯源难;“三无”食品、过期翻新、仿冒包装等问题集中,尤其在春节、农忙等消费高峰易发多发,且劣质食品利润空间达30%-50%,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助长违法势头。

(三)消费认知薄弱:维权意识与鉴别能力的双重不足

农村消费主力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对食品标签关注度低,部分存在“吃着没毛病就行”的认知,购买“三无”食品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意识弱、维权渠道不畅,“违法易、维权难”局面间接助长假冒伪劣食品蔓延

(四)供应链条不畅:流通体系与准入机制的双重缺陷

受物流成本限制,正规厂家产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不畅,部分批发商逐利输送临期或不合格食品;农村集市作为关键流通节点,缺乏规范准入机制,成为假冒伪劣食品流入的“薄弱环节”。

三、标本兼治谋划长效:深化治理的核心思考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表象整治向源头治理转变,从制度层面、治理理念、技术应用、社会共治方面,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

从“运动式”到“常态化”: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是根本。当前整治存在“一阵风”倾向,整治期间力度大、成效显,但过后易反弹,需依托“网格化 + 信息化”的常态化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对经营主体实行动态监测,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深度融合,提升监管精准度与持续性。

从“严打”到“疏堵结合”:优化供给体系是关键。在严厉打击违法的同时,需扩大示范店培育范围,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帮扶支持经营主体规范升级。集中约谈主要批发商、供货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严控农村食品安全风险;同时,鼓励连锁企业下沉农村市场,发展统一配送模式,减少中间环节,以优质供给挤压假冒伪劣食品生存空间。

从“人力”到“科技赋能”:强化技术支撑是突破。基层所快速检测设备不足、抽检覆盖面有限,需增加便携式检测设备配置,培训执法人员现场快检能力;推广食品溯源二维码技术,在示范店率先实现“一扫知来源”,逐步构建覆盖生产、流通、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构建共治格局是保障。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呼吁村民争当食品安全信息员,协助开展隐患排查和信息上报,解决监管力量不足问题;加强与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协作,建立线索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营造“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社会氛围。

四、靶向发力提升质效: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建议

为持续深化整治成效,需聚焦监管能力、示范引领、溯源体系、宣传教育四大关键,推动治理从“有效”向“长效”跃升。

一是强基固本补短板,提升基层监管硬实力。加大基层所执法装备投入,重点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记录仪等装备,提升现场执法效能;优化农村监管网格配置,通过呼吁广大村民参与共治等方式,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确保监管触角延伸到村屯末梢。

二是示范带动扩效应,织密行业规范引导网。扩大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培育规模,制定简明易懂的创建标准,力争三年内实现“一村一示范店”;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达标店给予公示表彰,对问题店及时摘牌整改,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规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溯源闭环筑防线,打通流通监管关键链。以“浙食链”等平台应用为契机,推动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管理,实现肉制品、乳制品等重点品类溯源全覆盖;建立农村食品批发商备案制度,督促履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义务,从流通环节阻断风险。

四是宣教赋能提意识,筑牢群众认知防护墙。创新开展“食品安全进农家”“你点我检进乡村”活动,结合乡村大舞台、宣传栏、业户群等阵地,曝光典型案例,讲解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与维权能力。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任重道远。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贯彻“四个最严”要求,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以系统思维完善治理体系,切实守护农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