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章淑娟 黄鑫鑫 记者陈家华)当行业还在用PPT描绘“无人化”蓝图时,睿科集团已经让智慧实验室在全国落地——从四川食品检验研究院到疾控中心,一套套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黑灯实验室”,正逐渐改变传统人工检测的工作模式,成为守护食品安全的“隐形卫士”。这家从食品检测前处理设备起家的厦门企业,用18年时间完成一次次自我迭代,成为智慧实验室规模化的行业领跑者。
2007年,睿科以代理分析仪器起步,2010年自主研发食品检测前处理设备,2018 年启动智慧实验室项目,到如今已实现从仪器生产制造到智慧中控系统、数据库的国产化。当前,全国已有超5400套睿科智慧实验室稳定运行,覆盖水质、食品、药品、中药、生命科学五大领域。
以智提速,实现“黑灯运行”
夜色降临,四川省食品检测研究院大楼内,检测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却不见一名实验员:机械臂在封闭舱内精准移液,传送设备自动将样品送往下一环节,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这一幕,正是睿科集团打造的“黑灯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场景。过去,这样的工作量需要数名硕士、博士轮流值守,如今却只需要一套24小时不停歇的全自动化系统——ISP750多功能有机样品前处理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每天可完成200份样品的检测,预计三年将累计释放10名人力。
图为ISP750食品智慧实验室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厦门环境监测站:9+X智慧水质检测系统投入运用,进一步推动水质监测从传统人工操作向全流程智能化转型。采样、分析、质控、数据处理自动化运转的24小时无人值守作业模式,将监测效率提升约30%,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人实验室”标杆。睿科集团综合运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技术,实现实验室的“黑灯运行”,为监测、检测等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以新领跑,推进“双轮驱动”
从最初的自动化前处理单机,需实验员手持样品盘往返各工位;到将多款单机串联,形成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多模块智慧工作站;再到在串联单机中嵌入自研 iRAY 软件中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的“前处理+分析”无人智慧实验室。机械臂替代人工转运,轨道小车在密闭舱内穿梭,样品从扫码、前处理到分析一气呵成,检测效率大幅提高。
更为关键的是,机器的一致性让结果的一致性有了“硬承诺”。“人工操作加样后晃动混匀的力度不同,结果都会存在略微差异,但机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睿科集团董事长林志杰说道。输入指令后,加样、震荡、洗脱全部按既定程序分毫不差,同时iRAY系统全程监控检测过程,对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备份,真正实现“过程可回放、结果可追溯”。在四川省食品检测研究院投入使用的ISP750多功能有机样品前处理自动化系统,在水果、蔬菜、茶叶等八大类基质,近100种农药残留检测中表现卓越,高、中、低浓度添加水平的正确度多在70%-110%之间。此外,该系统在制备高浓度与空白样品时无交叉污染迹象。睿科集团以创新领跑行业,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下,实现效率与精准的双提升。
以质增效,推动“三位一体”
数据在云端奔跑,标准在系统里生长,人的价值被重新点亮——睿科用“三位一体”的智慧方案,让实验室真正“活”了起来。
图为iRAY系统智能监控大屏
iRAY中控系统可实时采集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样品流向等多维度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实现实验室分析的每一处细节都可追溯,一旦捕捉到异常波动即刻预警。睿科集团将国家及行业标准嵌入系统,对实验室分析场景统一管理。并将繁琐的称量、加液、过膜等工作交由机械臂代劳,可让实验员转而投入技术流程优化、数据挖掘分析等高价值工作。此外,检测过程中的强酸、强碱及部分有机溶剂,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睿科集团则利用智慧系统,全程封闭运行,实验员只需在屏幕前分析数据,职业健康风险大幅降低。正如睿科集团董事长林志杰所言:“把枯燥留给机器,把创造还给人类,这才是智慧实验室的终极意义。”
从一台食品检测前处理设备到一套智慧实验室系统,睿科集团用18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套数据赋能、智慧管理、精细检测“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实验室,重新定义了食品检测的效率与精度,更以国产化、无人化的“中国方案”,为食品安全监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接下来,这些黑灯下运转的设备将继续照亮食品安全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