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张伟东)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时代要求下,阿克苏地区直面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监管盲区,主动担当作为。地委、行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食品安全政治责任,以创新之姿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守底线拉高线,全力保障地区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党政同责引方向,谋篇布局筑体系
阿克苏地委、行署高举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大旗,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保障监管体制机制。统筹谋划,健全监管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监管体制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委巡察范围,切实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形成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多举并施,压实安全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实行闭环式管理。设立阿克苏地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调整充实成员单位35家,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党政主要领导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调研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署主要领导连续三年在主流媒体发布食品安全署名文章,向社会公布阿克苏地区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部门履职强监管,专项整治固防线
聚焦“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强化食品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持续深入开展乳制品、肉制品、校园食品、旅游景区食品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查获不合格“穆赛莱斯”11.55吨、农资120吨,打击处理未经检疫肉产品1200余公斤,进一步净化食品市场,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创新校园陪餐机制。制定《阿克苏地区校园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干部陪餐就餐管理制度》,在陪餐活动中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学校主体责任落实。实施品牌提升行动,阿克苏苹果、乌什三文鱼、柯坪骆驼肉等30个农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3个产品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24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获得全国认证,面积达325.4万亩。群众食品安全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包保共治明责任,激励督查保安全
5000余名地县乡村四级干部包保3.2万生产经营主体,为社会共治提供强大的力量。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印发《阿克苏地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包保工作责任,这一举措不仅厘清了部门权责边界,更构建形成了“责任清单+任务闭环+协同共治”长效治理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下发通报21期,公布“红黑榜”5期,表扬优秀包保干部87人,对2名落实包保责任不力的干部予以追责。通过实行荣誉激励、倒逼责任落实这一机制的施行,进一步压实生产经营主体和包保干部责任,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实行动态化督查督办。下发“三书一函89份、约谈33场次(174家生产经营单位),深入责任末梢,动态追踪问题,督促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部门、企业迅速整改,以有力行动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切实提升培训质效。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纳入地委党校县处级干部、中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管住“关键少数”,邀请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领导进行专题授课,为乡镇包保干部提供“一对一预约培训”服务。
四、多元宣督造氛围,借智借力织蓝图
从多个关键环节着手,不断丰富和拓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内涵与外延,营造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深化普法宣传。依托“食品安全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万家”活动,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国务院食安办“食为天”抖音、快手官方账号,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正面激励、负面警示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在各类媒体平台公布食品经营单位“红黑榜”69期,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有效增强。制止餐饮浪费。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引导100家新疆特色餐饮服务单位推出“小份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鼓励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24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获得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拓宽共治渠道。建立外卖平台“食品安全哨点单位”和外卖骑手“食品安全监督员”工作机制,引导外卖平台和外卖骑手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共治共建共享。持续深入开展“你我同查”“你点我检”“食品安全进校园”等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活跃度。
阿克苏地区将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形成政府监管、部门协同、企业自律、消费者维权、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社会共治格局。